农林气象学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5-01-15 03:36: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农林气象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介绍对农、林作物生长发育和农林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其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拓展性,仅凭传统的课堂讲授完成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在教学方法上,国内外同行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1,2,3]:有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探讨及多媒体教学的研究等,但基本上都是就教学而讨论教学,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的还鲜有报导。农林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清楚农、林气象学的具体作用和功能。因此,如何½根据农林气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校在《农林气象学》教学中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1.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学。我校农林气象学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课和野外小气候实习两部分。在实验课方面,减少了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内容。本门课程共开设了8个实验,包括太阳辐射的观测、日照✌和照度的观测、温度观测、湿度观测、降水和蒸发的观测、气压的观测、风的观测、及资料统计与整理等,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为给学生增加自己动手设计及探索的机会,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将蒸发和降水的观测与风的观测合并为一个实验,取消了气压的观测。资料统计与整理的内容,针对学科及专业特点做了修正。如农学专业,在气候图表的内容中讲述直方图和曲线图,去掉风向频率图;环科专业,讲述风向频率图,删去积温计算。

《农林气象学유》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针对农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按照任务的具体要求及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林气象调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告知其目的),让他们自行设计调查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去调查,再将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解决实际向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二是农林气象试验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我们开设了部分设计性实验,比如农田小气候的观测方案设计、林地小气候的观测方案设计等,根据这些方案,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学生可以在田间、地头通过亲自动手去做,来实施自己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方案的合理性,便于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了课堂内容的局限性,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上了重要的一课。

2.野外小气候实习教学。2008年以来,我们把小气候观测实习融入ษ到生物学大实习中,地点也由原来的在校实习改为到秦岭火地塘林场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参观了林场的林间小气候观测梯度塔,在不同下垫面上方开展了小气候观测(林缘小气候观测、高山草甸小气候观测),并亲身感受了山地气候及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杨凌属北暖温带气候带、秦岭南坡属北亚热带气候带)。通过此实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对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正确处理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要精选经典,充实最新成果[2]。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做到整体把握和学术前沿跟踪研究,注意将体现该学科发展特征的及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使其优化结构、整合内容、提高起点、注意前沿,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传给学生。

为了增加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在授课时我们尝试将部分研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冷型小麦农田小气候的研究、逆向衰老小麦农田小气候的研究、全球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因材施教,把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组织到教学科研平台上来。在讲授完有关内容后,带领学生到试验地参观、调查。比如在讲解完农田小气候一节内容后,我们带领学生到试验地去参观,同时对不同品种小麦的试验小区进行调查,调查项目有亩总茎数、绿叶数、地面温度、光照度等。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会逐渐明了什么叫农田小气候,为什么有的小区绿叶数多,有的小区则少,除过品种本身的因素外与农田小气候的差异直接相关。在田间地头讲解农田小气候,把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通过田间、林地的现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对农林气象、小气候及气候变迁对农林生产的影响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坚决把课堂教学过程改造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科学探索,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培养兴趣的过程[4]。要构建一种以完全发自内心需求、自主学习、自我实现为诱因支持的新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探索的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强教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应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研究。授课中,教师应从各方面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从着装、言谈举止上体现当代教师应有的精神风貌、避免邋遢、太过随意、萎靡不振的现象出现,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享受,带来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课堂上列举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到风的形成一节内容时,列举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风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列举恶劣天气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例和由于预报及时、准确,从而减轻灾情或避免灾情发生的事例。如1983年汉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地处汉江中游沿岸的安康县城将遭灭顶之灾。但由于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天气预报,水文部门也提供可靠的洪水预报,当地政府及时组织群众安全撤离,使近十万人幸免于难。通过许多具体事例讲述,加深了学生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故而学习兴趣倍增。

(二)采用微课教学,突出重、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微课的方式积极地创设能够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学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等微课提出一些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或培养学生某种能力有关的问题与实例,并使得这些问题与实例一方面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令学生一时无法解答,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的效果。如大气环流一节是一个难点,在讲解这节内容时,先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中学地理课中已了解到地球上有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和极地高压四个气压带及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三个风带,但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却并不了解,从而学习兴趣倍增,课堂秩序极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疑难点

地面净辐射(以R表示)反映了太阳、地面和大气之间各种辐射因子的综合状况,是一个难点。地面净辐射(R=B+P+LE)在农田中的分配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小气候效应,适当地改变下垫面性质,就可改变地面净辐射在农田中的分配,从而为作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减小甚至避免不良天气对作物生长的不良影响。比如♀在小麦收获前期,如遇到干旱少雨的天气,田间过高的温度、过低的湿度常会加速小麦植株的早衰,对小麦产量的形成非常不利。此时,可通过灌溉的方法增加农田的潜热通量项,因而减小了乱流热通量,使田间气温降低、湿度增加,延缓了植株的早衰。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后,既可克服学生学习疑难理论的困难,又使学生明白了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教学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不断地学习,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