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注重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化与均等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决定了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廊坊市近年来城镇化进城不断加快,在河北省处于前列,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的加快,廊坊新型城镇化也步入新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对于廊坊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廊坊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廊坊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廊坊;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城乡互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维护农村与农民的利益,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廊坊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廊坊市“生态智能城市概念性总体规划”指出:廊坊市城镇化地发展要以未来组团式城市群作为规划研究范围,以生态为目标,智能为手段,生态产业为支撑,摸索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廊坊市城镇化发展坚持立足本地、面向更广大区域的理念,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呈现“1+1+7+48”的规模等级格局,即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和48个小城镇的웃现状规模等级格局,城镇化水平仅次于唐山市和石家庄市,居于河北省第三位。经过几年的规划与建设,廊坊在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城镇化,已逐渐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
但同时廊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总体水平较低、县域差异大、城镇经济功能较低等等。
二、廊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治格局阻碍农民工非农就业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我国目前实行的城乡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民工市民化面临诸多挑战。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则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这种矛盾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很难得到认同。而由于廊坊市独特的地理区位,众多的外地人也涌入廊坊,这也对当地农民工在城市非农就业构成竞争。
(二)制度障碍导致农民工利益保障缺失
社会制度是国家运行的根本保证。对于农民工来说,制度却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为他们融入城市造成很多问题。第一,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与生活,期望得到身份上的认可,然而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不能和城市人平等地享受各种应得权益。第二,进城农民工由于学历较低、技能本领单一,又有城市人的排挤,他们多数从事建筑、餐饮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第三,从城市接纳角度来看,城市需要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反而产生对农民工的“外群体同质性效应”,造成农民工和市民的消极对立。
(三)农民工心理因素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农民工市民化,并不是简单的身份转变,还包括价值理念和心理的转变。廊坊地处北方,当地人相比南方更为保守,乡土情结更重。农民为谋生计由农村进入城市打工,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所误解,存在“反乡土”心理,农民工在城市不被认同,心理上感到自卑,思想上把自己与城市人区别开来。矛盾的心理状态制约着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四)城市承接能力限制
❣所谓城市承接力,是指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拥有的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最适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而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不破坏城市自然和社会环境。承接力一般由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供给、经济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决定。
廊坊市地处河北省中部,面积仅为0.64万平方公里,现辖两区、三市(县级)、七县,狭小的城市面积使得承接力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与有限的城市承接能力构成矛盾,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三、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选择
(一)逐步取消二元户籍制度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逐步回归户籍制度的本义,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户籍的一元化管理。当然能否取消而原户籍制度,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二)改革与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体系
第一,改革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等看待,建立规范的就业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ด险制度等等。并完善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第二,改革与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政策享受人群,使农民工有机会平等享受城镇住房保障待遇。第三,改革与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体系。政府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体系,同时放宽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申请条件。
(三)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心理障碍
要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心理障碍,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农民工自身应该正视自己,消除自卑心理,要有农民与市民身份平等的思想认识。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己在城市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本领。其次,企业和社区组织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关心,引导城市工人与社区居民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对待,加强城市人与农民工的交流,建立心理服务机构,帮助农民工疏解心理困惑。
(四)合理规划布局进而提高城市承接能力
第一,构建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加快“人口、产业”双转移,在廊坊市区周边着力培育一批小城镇,促进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并以这些城镇为重点推进廊坊农民工的市民化。第二,合理划分、利用主体功能区。根据廊坊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以及多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向重点开发区集中。同时加快南部七县的发展,推进城镇综合开发,提高南部七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减轻廊坊市区和北部三县市的农民工承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