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革命结束标志为例谈历史概念的掌握
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人教版教材没有明确表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工业革命开始标志说起。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依据是机器的开始使用。据此即可推断,机器的普遍使用可作为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那么,如何理解机器的普遍使用呢?
一、从机器的动力来看,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可视为机器普遍使用的标志
最初的机器动力来自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等。人力、畜力能量有限不能持久,风力不稳定,水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又往往交通不便。这些局限影响了机器的使用,而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克服了自然条件的局限,从根本上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因而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二、从机器的生产来看,机器的大量生产可视作机器普遍使用的标志
最初的机器是手工制作的产物,产能有限。机器生产的机器化即机器生产机器意味着机器生产能力的明显增强。所以,机器制造业的繁荣,是机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标志♪,机器制造业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兴产业之一。
三、从机器的售后服务、维修、组装来看,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可以视作机器普遍使用的标志
机器的普遍使用意味着机器的维修、保养变得重要起来。在ฬ机器发明初期,一机器一部件,这使得维修比较困难,也严重影响机器的普及和推广。而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得机器的维修变得快捷,也使得机器的组装变得简单。
四、从操作机器的人员来看,掌握操作技能的工人大量出现可以视作机器普遍使用的标志
操作机器是个技术活,对于使用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要求,上机前必须进行技能培训成为常识。这就直接导致大量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结构的出现,近代教育也进入繁荣时期。
五、从机器使用的后果程度可以看出机器普遍使用的标志
从生态角度看,机器大量使用的后果,正如书本表述的那样,工厂林立,烟囱遍地,机器轰鸣,阴霾连天℉。人教版必修二P37学习延伸部分的一幅插图《机器时代的享受》就形象地说明了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
从政治层面来看,随ต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工业资产阶级最终进入国家权力中心;而工业无产阶级由于日益贫困反抗渐烈,最终也导致工业无产阶级的觉醒。
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工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从生活方式来看,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甚至阅读内容的变化例如介绍机器的书籍销量上升也说明机器使用的普遍。
从社会习俗来看,手表销量剧增反映守时惜时观念的形成,列车时刻表的密度反映了货物、人员流动的状况,快速简易食品的流行反映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服饰的简单化、安全化,甚至机器伤害事件的发生导致外科手术的增多等等均可视作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结束标志是什么,当然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其实,概念作为构成历史的最基本元素,其内涵和外延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内涵反映着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外延反映着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内涵三言两语体现它的深刻,外延广泛表现它的延伸。变化在外延,它可以多角度来进行阐述。但是,千变万变,其基本面始终不会改变。如果能够做到准确区分,那么历史概念掌握就不会很难。我想,所谓用教材考,大抵也不过如此。高考的新情境考题,无非是件多变、迷惑的外衣,事实上它也变不到哪里去,而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识破它。
刘汝明指出,核心概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做个名词解释,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还要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1]这实质上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组织感知材料,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ღ质属性,通过拓展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典型例题,不断变化辨析。当然,历史学习、复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历史情境或者所有维度,学习者必须具有火眼金睛,观题识角度,进行及时的甄别。识得此理,概念外延纵有万千变化处,你只管纵横捭阖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