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借助于网络媒介通过合法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进行舆论监督,参与公共管理,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是网络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一)网络政治参与开拓了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新渠道、新途径。
据中国互联网信患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民意、畅通民意、集中民智、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能够放开让广大社会群体表达不同意见,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它的快速与公开特性,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力促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府门户网站、政治性论坛、政治博客等。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公民获得充分的政治信息,成为政治参与的前提。1999年5月9日北约空军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第二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的“强国论坛”,从此涌现了许多的政治性论坛。这些论坛就某个问题形成一个舆论中心,对政府施加压力,以改变政治事件的进程。政治博客的内容一般都是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政治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公众因此可以在主流媒体的观点之外获得独立的替代性选择。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和参政能力。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在传统政治生活当中,一个人的财富、权利、地位等等条件会影响到其政治活动的效果。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参与者的各种信息都是隐匿的,每个参与主体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参与活动中具有平等性。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与传统政治生活相比,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一大优势就是参与者能够快捷的通过网络获取、传播和使用信息。网络政治参与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家庭上网外,还可以使用遍及各处的公共网络设施。
网络政治参与的互动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新型的方式。在网络政治空间里,每一个网络用户和网络共同体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的行政决策信息源。这些参与主体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政府相关部门。而政府通过互联网将提供相关信息满足公众查询,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行政程序,比如电子听证会等,借助网络民意调查了解民众观点,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根本上讲就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对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的平等性为一些错误的或带有煽动性舆论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中击和消极影响。
在网络上,任何网民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条件就能够上网,就拥有平等政治参与的能力,其主体是多元的、开放的、平等的。由于大多数网民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辨别真伪,缺乏对网络风暴的驾驭能力,造成了民众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盲目的非理性,极大的助长了网络的群体极化效应。在一些网络政治参与中,语言的煽动性及特定信息的披露与强调往往引起和加剧矛盾。网络上的无政府主义,无序的政治参与都有可能激化现有的社会矛盾,威胁到政治的稳定。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各种利益集团迅速形成,利益☑冲突、对政府的不信任等矛盾和问题通过互联网体现出来,并借助网络不断放大,从而引起民众思想的强烈波动和情绪激化,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出现,而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有处理不当或处理失误,就会引发更大的舆论攻击,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三)网络政治参与遭遇“数字鸿沟”,挑战了政府的公信力。
“数字鸿沟”指的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层面上的个人、家庭和地理区域之间,对享有信息和通信技术机会程度以及对用之参与广泛活动的互联网的使用程度的差异。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一部分政治参与主体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旁观者,他们的政治参与权利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文盲、贫困群体、老年群体等在获得政治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并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不对称状况,不仅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也挑战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公信力的塑造
政府公信力在网络参政的过程中经受了极大的考验,同时,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也使得网络参政议政成为塑造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真正将公民的知情权落到实处。
政府的公开性是政府公信力的含义之一,而一个诚信的政府则应达到公开透明、能够并且乐于接受权利外监督。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到政务公开,信息透明。公众对政府政务信息的了解是其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对公民知情权的维护不仅是对人权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使政府立信于民的基础。网络政治参与相比传统政治参与在信息公开、透明及沟通方面更加具有优势,通过网络,网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各项工作的进程,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怎么做、由什么人做等。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不再仅仅局限予政府各项工作或重大政治事件的决策和意见表达,而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细微的突出性事件也会进行关注。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所以,执政者要能经得起网络监督,做到信息通达,廉洁自律,经得起群众的评价。
(二)在技术层面,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建立回应政府,推进电子政府的建立与电子政务的开展。
电子政务能够为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许多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能够提供一条制度化的途径,把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政府规范管理的范围内。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应由硬性引导向软性引导转变。公民通过网络向电子政府输入参政信息,电子政府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参政信息,再通过网络和政务平台反馈,就完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全过程。
(三)倾听网民心ฐ声,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政治参与使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在网络媒体中没有绝对的话语权,网络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价值观,政府和执政党应该平等对待和组中网民中反映的民意。同时,互联网的平等性为一些错误舆♡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显得更加的复½杂。网络媒体虽然还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但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广泛性是传统舆论不可比拟的,由网络舆论引发的公共事件影响到政府决策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善于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懂得正确利用舆论宣传来推动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规避错误的网络舆论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者本身辨别能力的提高。
网络信息巨大而分散,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政治观点,这就要求政府通过政务公开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者政治鉴别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使网络政治参与者善于从政治上思考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信息,能够对国际形势和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做到理论上成熟、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能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