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本文分析了滨州市滨城区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滨城区现代农业的几点对策,以期为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山东滨州;滨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254-02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为主要标志的多功能农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劳动力,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智能化和多元化。
1 滨州市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滨城区已初步构建起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框架,形成了粮食、棉花、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六大主导产业。
1.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到4.1万hm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作。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桥梁、道路及配套工程初步修缮完毕,各主、次干道路网、管网、绿化及其他基础设施初✄步建设完毕,供水、污水管网基本完成覆盖。
1.3 科技推广培训进一步加强
积极与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重点推广了小麦精播半精播及氮肥后移高产栽培、夏玉米“一增四改一晚”、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农作物秸秆还田、农村沼气应用等七大实用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农广天地”栏目、农民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1-2]。
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拥有拖拉机2 886台、联合收获机1 592台,小麦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93%。20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淡水养殖等工作,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在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3-4]。
1.5 产业化稳步发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以滨北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开发区杜店以ツ及高新区青田2个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加强以粮棉、蔬菜、畜牧水产、花卉林果等为主的四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市场―龙头企业―种养殖基地-农户”的连接机制,形成了产供销有机结合、三产融合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滨城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级5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政策扶持,金融部门放宽贷款条件,税务部门暂免税收,工商部门开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相关部门多方筹集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目前滨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00余家共8 335户。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
1.6.1 加快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依据《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56项,基本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1.6.2 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居)、基地(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目前15个乡镇(街道)已全部与当地的农技推广站并设,落实了专职工作人员;60%的行政村、80%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所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监管员。
1.6.3 加大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兽)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兽)药定点经营”2项制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监管机制,紧紧抓住用药高峰期,对农资经营店(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违禁农(兽)药和有毒有害物质不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上杜绝质量安全隐患。同时,连年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季检测、季通报”例行监测工作,对质量不合格的坚决杜绝准出和入市销售,并依法追溯源头严厉处置,在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中合格率超过98.72%。
1.6.4 加大推行强制性认证工作。凡属于《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范围内的标准化基地必须创建品牌,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滨城区累计认证“三品” 87个,标准化基地面积达1.47万hm2,其中o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52个、有机食品7个,绿色食品产量11.56万t,无公害农产品产量13.51万t。
1.7 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滨城区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618;秸秆还田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化学农药使用大幅减少,防治成本降低了35%~40%,粮食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农药残留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化肥零增长,提高了耕地质量;建成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23家,年接待游客70万人,打造了多种形✈式的三产融合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农产品加工仍然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率仅为43.2%,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0%以上,高的达到90%以上。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滨城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产品少,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2.3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仅有8 335户,农业组织化水平较低。总体来讲,农村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务农人员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趋势更加明显,“谁来种粮”“谁来种田”“谁来带头”“谁来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完善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变得更加迫切。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近几年,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尽管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稳定可控,但绝不可掉以轻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也需要理顺。同时,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需要加快改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升。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粮棉作为示范区的第一大主导产业,必须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药材等高效特色农业,加快特色林果提质增效,改良推广果树新品种,抓好果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林下经济发展。优化畜牧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养殖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
3.2 做好“一心、一带、两团、四区、两廊”沿黄示范带建设
“一心”,即现代农业信息枢纽中心和现代农业技术孵化中心。“一带”,即“悦动黄河”“富耕沿黄”主题带,打造“黄河风情”特色村示范带和多个不同主题的农家乐示范点。“两团”,即农趣体验组团和康体休闲运动组团。“四区”,即重点打造粮、林、蔬、果4个万亩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两廊”,即30 km沿黄骑行绿道和30 km车行道景观绿廊,现已建设完成。
3.3 做好沿徒骇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坐落于徒骇河流域的滨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 333.33 hm2高俗寂┨锝ㄉ柘钅考苹于2018年建设完成。项目完成后,项目区田地将成为田块成方、路沟成网、林带成行、土地平整、设施完备、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收入,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并将进一步加快滨城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3.4 抓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肥料化利用、畜禽粪无害化处理、重金属污染修复六大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清洁农业生产新技术,夯实1.67万hm2配方肥推广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区粮棉菜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殖食用菌、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加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力度,积极推行生态农牧循环模式。积极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
3.5 实施农产品安全战略
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加强乡镇(街道)监管站及各追溯点建设,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制度,做好与市场准入机制的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全覆盖。深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化运作,整合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资源,积极开拓“京津冀”及济南市场,创建京津冀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生产基地,努力放大“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的功能和作用,扩大市场效应。
3.6 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村重点领域信贷投入。
4 参考文献
[1] 乔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39-40.
[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9.
[3] 靳淑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演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95-100.
[4] 蒋和平,张成龙,刘学瑜.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