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依据。但是当前依然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保留着过去的僵化,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岗证赛四融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推出,各所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转变教育理念,摆脱固有的体系课程对专业设置的束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课岗证赛四融通的课程体系对培养胜任会计岗位工作,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课岗证赛四融通课程体系的涵义
课岗证赛四融通课程体系是指通过走入社会和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在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参照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把课程与工作流程想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并将职业技能大赛项口嵌入课程内容,以赛强技,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提升就业质量。
(一)以岗定课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应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着眼于学生全而成长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课程。
(二)以证代课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正因为这个会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考虑到兼顾行业标准和要求,将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等考证课纳入课程体系当中,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以赛辅课
当前国内高校举办了很多职业技能大赛,整场比赛技♂术含量高,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复合度大。基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参加这些技能大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可以在与其他参赛学校的交流中相互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与市场接轨,辅助课程体系的设置;当然通过参赛更能体现出高职教育强化技能训练这一核心。
二、课岗证赛四融通课程体系实施的步骤
(一)紧抓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进行会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也就是说,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应注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会计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了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
通过对其它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是培养社会所需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课程设置模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课程内容模块化。在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模块后,应根据需要进一步对有关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实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置,以便更好地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分解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口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位。这些教学模块既可按照章、节设计,又可按照课程内容归类设计,只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与其他相关模块进行组合,即可大胆尝试去做。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的有效的完成会计教学,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思考,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一系列改革。比如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将教学体系进行立体化的调整,从易到难,从基础技能延伸到岗位技能。不仅如此,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和最后取得的效果也要进行有效的监控,这需要教师提前编制完善所有的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目标、要求、实训步骤以及最后的考核标准。
三、课岗证赛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口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能在初、中级会计岗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和会计软件应用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岗位的划分及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会训一职业岗位划分为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纳税申报岗位、会训一监督岗位。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兼顾会计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公共基础素质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岗位模块、职业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宫五大模块进行设置。
其中职业岗位模块是整个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其中包含出纳、会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岗位实务;而职业实践教学模块则穿插其中,从手工账实训ฃ、出纳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到会计电算化实训、ERP实训等。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改革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全而发展综合能力、突出职教特色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我国必须以现代职教理论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课程模式的彻底转变。在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扎实推进改革.与时俱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