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环境文化构建与教师价值取向
"
论文关键词:高校 环境文化 教师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思想意识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环境文化构建与教师价值取向引导的关系应该是教师行为受到所处学校环境文化的影响,教师群体对环境文化的共识与追求。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肩负着知识传承和创造的使命,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思想意识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有责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 シ引导。因此,构建高校环境文化以示范社会,发挥和谐辐射作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环境文化的现状
目前,高校环境文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由于管理不当、沟通不到位,导致校内教学科研单位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政策与行动常有抵触,领导或会议决定常常取代制度的规定,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不能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导致工作上出现不协调;待遇上感觉不平衡,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因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反馈机制不灵活,导致教职员工的合理要求不能实现,从而产生压抑感,影响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多元价值观念对教职员工思想的冲击,大多数人对现实不满意,并以抱怨或沉默来表达,影响了教职员工队伍的稳定;在工作中,对于学院变革高度关注,但认识、观点差异很大,多数人持质疑和观望态度;在学术研究卐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突出,缺乏严谨、科学、执著的治学精神,学术行政化;强调人员的等级,重视人员的资历,常受到隐形要求服从的约束,人们常感到忙于表面的、形式的和目标不清晰的工作。
二、高校环境文化的构建
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由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是大学的主要活动,所以文化更能协调大学里的组织活动,它对于提高大学组织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对大学的形成、发展、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构建高校环境文化,首先是环境的需求。社会学研究表明,社区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地域上的集中,即以共同居住的区域环境为特征,最重要的是因为存在人的集合与互动,形成独特的文化环境。高校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场所,环境文化的滞后势必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道德养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是心理的需求。广大师生渴望个人空间的独立性、隐私性,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再次是利益的需求。因为环境文化是所有利益主体共同拥有的,环境文化的共有性决定了某种利益上的一致性。
高校环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学校环境文化的延续和创新。需要强调和指出的是,高校环境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中各种文化的影响而存在。但它不同于商业文化、大众娱乐文化、新闻资讯文化等。在构建中要遵循教育文化的本质和属性,保持文化自身的鲜明特色、个性及发展方向,承认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学术权力,对高校的发展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尊重并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正确地处理好生活与事业、学习与工作、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关系,培养教师形成乐观向上的为人取向和价值追求,并把这种价值追求融入到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观念、学校管理、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校园建设等行为之中。高校和谐环境文化构建与教师价值取向引导的关系应该是教师行为受到所处学校环境文化的影响,教师群体对学校环境文化的共识与追求。只有处理好学校环境文化程序与价值取向的相互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对学校环境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才能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逐步实现学校环境文化的传承和重塑,使之更具教育力和影响力。"
三、构建高校环境文化,提升教师的价值取向
高校环境文化的发展有 ت着自身内在的价值取向,而这正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它预示和引导着大学文化的基本走向。从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来看,构建和谐环境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它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良好的办学理念可以激发人们的思想、行为,使其为之追求、奋斗。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制定和完善发展目标和规划。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追求真理的办学宗旨,把大学看作传授和发展知识的场所,看作是培养一流人才的机构。
制度文化
“环境文化”同样需要和谐、科学、民主的制度保障。它应该是目标的和谐,追求的和谐,文化的和谐,舆论氛围的和谐,制度的和谐。在高校建设中,由于制度不规范,造成权利义务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分明、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等诸多现象。因此,建构高校环境文化,必须从制度着手,消除不稳定的根基。构建和谐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能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相处,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科学管理的手段相结合,建立以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和创新力,体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团队精神的环境制度文化体系,让所有人员在规范有序的环境✌里展现自我,发挥出其生命的潜力。在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吸取世界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精华,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畅通的沟通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有力的扶弱制度、非正式组织制度,克服影响学校学术繁荣、知识创新、技术革新的体制性障碍。
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大学环境文化的根基,它决定了大学的独立性格和文化创新程度,决定了大学的文化底蕴。作为高校的各级行政管理者,要想构建校园环境文化,创建学术氛围,就要认识到行政管理者是服务者,学校一切工作都应该集中体现在为教学科研服务,提供舒心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使教师个人的学术思想能够得以展现,使全体师生能够安♡心教学科研、潜心学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离开了大学学术自由品格,大学文化将由于知识独立性的缺失而丧失发展的基础,会由于知识性质变异而偏离前行的方向。不过,在大学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大学要保留自身的深沉与严谨,以方法的科学化与执著的治学精神,提高大学文化性格,提升教师的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
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里各种思想的交流、融会、碰撞、吸纳、淘汰,形成一个学校独特的文化思想氛围,它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其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价值取向,它预示和引导大学文化的基本走向。在加强大学习俗文化建设方面,要形成追求卓越、崇尚学术、重实求是、彰显个性、诚信服务等新校风新学风。所以,大学要以自身的价值观审视知识,冷静地看待知识,自觉地培育大学文化,树立“人与文化双向建构”的教育本质观,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结 语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在构建高校环境文化中价值观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它所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员工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促使大家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作为高校,重视校园文化,创设宽容、开放、多元、和谐的环境文化氛围,重视环境价值观对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价值,从高校目标、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及环境建设等各方面着手,大力开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提升高校师生员工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处理好环境文化程序与取向的相互协调统一,实现环境文化的传承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