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B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时间:2025-01-11 01:46: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 B江医家人才辈出, 薪火相传。现代也涌现出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术名家, 特别是在传承古代B江医家脾胃思想的基础上, 对脾胃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前辈的思想, 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 对脾胃的思想继承并创新, 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B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

从古至今, 许多医家都注重脾胃的调理, 传承古代B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之精要, 现代B江医家脾胃思想蓬勃发展, 涌现出杨志一、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等医家。这些医家促进了中医教学科研临床一体化的发展, 为脾胃的学术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将对几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

1 杨志一

杨志一(1905~1966年), 名佩贤, 江西吉安人, 业医南昌。1937年, 杨氏出版了《胃病研究》一书, 为胃病专著。书中较全面的阐述了胃的生理病理、发病原因、预防治疗、饮食调护等, 并且本书还收录了先前医家治疗胃病的经验及作者的临证实录。

1. 1 对胃病病因的认识 杨氏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证经验, 归纳了几点胃病的病因, 其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符合实际且实用。①饮食没有节制, 摄入过多。②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过度摄入。③情绪不定, 忧思苦虑, 尤其伤脾。④过多体力活动, 全身乏力, 胃之收缩因此而迟缓。⑤缺乏运动, 消化机能随之减退, 导致消化不良。杨氏认为:“胃为人身最重要之关键, 后天之根本, 营养赖之以富, 气血赖之以生。胃气强则气血充旺, 体力健壮。胃气弱则脏腑机能均蒙其客。”作者在书中, 附录了他临证胃病实验录。例如, 他在胃病逍遥囊中列举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医疗相关的单方及验方。

杨氏在治疗胃病的过程中, 理论上博采历代医家之长, 理论联系生活, 他提出的预防消化之要诀被当代医生所遵从。可见其脾胃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诊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 姚荷生

姚荷生(1911~1997年), 南昌人, 精伤寒、脉理、内、妇、儿科等, 对脾胃的研究也较为精专。姚氏认为, 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 为枢纽, 故脾脏病变, 大多与运化或统摄失职有关, 主要表现为饮食、二便的异常。脾主四肢,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故其外在病变多为腹部、四肢、肌肉、口唇的改变。

2. 1 虚证 姚氏认为虚证多为中气不足与脾阴不足。脾气不足症状多见疲倦思睡,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 大便软或腹泻, 可用六君子汤类治疗。若脾气虚不统血, 则见大便下血, 牙龈出血, 女子则月经崩漏, 其色都比较暗淡, 其质都比较稀薄, 可用黄土汤类治疗。若脾虚兼挟寒湿则口淡, 甚则口冒清水, 大便溏泻, 或兼呕吐, 寒较多者, 腹痛绵绵不断, 喜按;湿较多者, 大便更稀, 小便不利, 脘腹闷胀等, 可用平胃散类加减治疗。脾阴不足症状, 常见大便秘结, 便出干涩, 但无坠胀灼热、腹痛等痛苦, 便色近常, 或稍有青色。姚氏认为当治以润导为主, 如麻仁之类。

胃之虚证, 姚氏多分为津液素虚与虚气上逆。津液素虚者常见咽干、口燥, 时欲冷饮而所饮不多。嘈杂善饥而不能多食, 食物多喜清淡, 有时也出现胃痛, 但不反酸, 治疗以增液汤类。虚气上逆者常见中脘痞闷, 按之软(有的硬如薄板)而不痛, 干嗳食臭( ت嗳出饭食的气味), 并不反酸与呕吐, 有的经常呃逆, 其声不高。面黄消瘦, 舌质淡红, 脉虚弦, 可选用旋覆花代赭汤加减以达降逆益气之功。

2. 2 实证 姚氏认为实证可见湿热或湿热兼淤浊以及虫食积结。湿热较为多见, 多表现腹部胀满不舒、口中粘腻, 有时觉甜, 渴不多饮或喜热饮, 不欲食, 时而呕恶。小便不利, 色黄或偏混浊, 大便溏而粘腻不爽或有灼热, 其色酱黄, 面色深黄垢腻。舌红、苔黄厚而浊, 脉濡数。临床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兼瘀浊者, 可见肝脾肿大, 治疗可加以赤芍、鳖甲之类。而虫食积结比较少见, 常见于小儿。

胃之实证多为燥热、湿热、寒滞所致。燥热可用白虎汤类;湿热可用藿香、佩兰、郁金、芦根、薏苡仁、滑石、茵陈、栀子、大黄之类;寒滞可用香砂平胃散和保和丸之类加以治疗[2]。

3 张海峰

张海峰(1915~1988年), 业医南昌。主要学术观点½是重正气, 重脾胃。他认为, 凡病以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治疗外邪疾病, 要考虑标本兼顾。治疗内伤疾病, 则要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有助于复元益气。张氏认为, 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不外是纳和化、升和降、燥和湿三对矛盾变化的结果。这三对矛盾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寒、热、虚、实。现将其治疗脾胃的主要观点探析如下。

3. 3 补脾胃必用甘味 《内经》指出:“五味入胃, 甘先入脾。故甘味药品是补脾的主味。脾为阴土, 喜燥恶湿而升清;胃为阳土, 喜湿恶燥而降浊。甘有甘温和甘凉之别, 阳不足者, 治宜甘温。阴不足者, 治宜甘凉。”张氏宗东垣思想, 善调理脾胃, 认为补脾多用甘温, 他将补中益气汤类大量运用于临床。当然并不是所有补脾都用甘温, 对于脾脏而言, 脾阳不足较脾阴不足多见, 故多用甘温。如果为脾阴不足者, ⌛当用甘淡类药物, 常用如怀山药、扁豆、薏苡仁、茯苓、芡实、莲肉等。叶天士云:“胃为阳土, 宜凉宜润。”张海峰教授调理脾胃善用甘凉, 于胃脏而言, 胃阴不足较胃阳不足多见, 临床常用甘凉之品, 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如遇胃阳虚者, 当用温阳寒药物[5]。总体说来, 张氏认为脾喜甘温, 胃喜甘凉, 并要结合患者特点, 辨证而得。

3. 4 师古不泥古, 倡衷中参西 张氏认为中医有中医的长处, 西医有西医的优点, 他倡导取长补短。西医学进行疾病诊断时, 可以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进行客观检查。在此基础上, 可以再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治疗疾病。他注重权衡诊断和选方用药, 以此可获得较满意疗效。多年来, 张氏把西医学诊断的相当多的疑难疾病运用中医药来解决, 特别是通过补益脾胃来做治疗。另外, 张氏辨证论治脾胃病时, 还注重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用以协调与他脏的关系。同时, 他还注重饮食的治疗, 药补不如食补, 除了服药, 调理饮食, 从而促进治疗。

总之, 张海峰教☑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脾胃观学术思想, 且实践性强, 对后来学医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 姚奇蔚

4. 1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姚氏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的病变。本病开始, 一般以饮食呆滞、胃胀、胃痛、胸脘痞闷或灼热、嘈杂、噫气等胃的功能变化病症为主。继而由气及血, 胃络受损, 甚至阻闭, 逐渐发展为器质性损害的病理状态。姚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以和降为顺。肺主宣肃, 肝主疏泄, 与肝肺的关系密切。一是要肺能制肝, 肺气舒达, 肝气不郁则肝不犯胃。二是要中气不虚, 胃阴不亏, 才能布气于肺, 输津于肝。如是则肺舒肝达, 胃气和调, 气血流通, 不致阻滞生病。

综上所述, 姚氏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中虚胃弱为基础, 肺虚肝郁为主因, 胃络阻痹器质损害为结果。姚氏的思维开阔, 认识创新, 有其独到之处[6]。

4. 2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姚氏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多为胃阴不足, 病位在胃。胃为阳土, 喜润恶燥, 病久多寒湿化热, 燥热伤阴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唐容川说:“胃燥不能食, 食少不能化, 譬如釜中无水, 不能熟物也。”引起胃阴不足的原因:①嗜食辛辣食物或过嗜烟酒, ②肝气郁结化火乘胃。临证常见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证。

4. 2. 1 胃阴不足证 临床见胃脘隐痛, 嘈杂不适, 胃纳欠佳, 口干等症状。患者常舌质红、苔黄少津, 脉细数。当治以甘凉养胃为主或佐以微酸, 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淮山、天花粉、竹茹、石斛、山楂、麦芽等。他倡导滋阴与健脾、行气、消食合用。“胃以通为补”, 使动静结合, 滋而不腻, 补而不滞。

4. 2. 2 脾胃虚弱证 临床见胃脘疼痛, 食后尤甚, 喜温喜按, 纳呆乏力, 腹泻便溏等症状。患者常舌淡苔白, 脉缓无力。治以健脾和胃为主, 方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炒白术、砂仁、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木香、麦芽等。

4. 2. 3 脾胃湿热证 临床见胃脘满闷不适或疼痛不已, 嘈杂嗳气, 口臭, 纳呆, 便溏不爽。患者常舌红苔腻, 脉弦数或洪数。治以健脾和胃, 清热化湿, 方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用薏苡仁、蔻仁、厚朴、半夏、黄连、苏梗、竹叶、茯苓、佩兰、大黄、桑叶。

姚氏认为临床不能以一方一法统治诸症, 审视揣度, 按不同病情、病性、病位, 随证分析, 灵活用药。治疗时应注意疾病发展过程中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的现象常常存在。所以, 在治疗过程中, 温阳之剂宜温而不宜燥, 以免损伤阴液;养阴之剂不宜过于滋腻, 以免阻碍脾之运化[7]。

5 万友生

5. 3 阴火理论 李杲创立了阴火学说, 论及脾胃元气虚弱是阴火产生的根源, 但没有将阴火的概念诠释清楚。万友生在其基础上, 进行了继承, 并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他认为阴火是相对于阳火而言提出的病理概念。此处所谓之“火”, 是指热的现象, “阴气”是指引起该热象的性质。如果阴火的产生为寒湿阴邪外郁, 生冷饮食内遏, 这些病邪其病理性质为阴寒之邪, 但可令阳气不得宣发透达, 而使得所表现的病症为火热的病理现象, 此为阴火实证;如果阴火的产生, 由于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起居不慎、七情内结等引起外在的火热之征象, 则为阴火虚证。总体说来, 阴火是指病性为阴寒而病症为火热的病理概念[9]。

5. 4 继承并创新脾胃思想 万氏认为, 李东垣善治脾胃, 应是金元以前的最高水平。随着医学的发展, 到了今天, 有其不足之处, 大致有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对临床实际有一定指导意义:①偏重脾胃之阳, 忽略脾胃之阴, 温补脾胃之方虽多, 滋养胃阴之法欠缺。②对脏器间相互影响的认识也有不足, 只着重阐述了脾胃和肺、肾的相互影响, 而对脾胃和心、肝的相互影响则有所欠缺。他认为, 在辨证论治脾胃时, 要注意到脾胃有阴阳两方面, 要兼顾之。另外,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诊治时要全面考虑, 顾及其他四脏之间的相互影响[10]。万氏对脾胃观的思想在古人的基础上, 发展并进行了有效创新, 使得脾胃学术进一步发展, 更为深入。

6 小结

以上仅撷取部分现代B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以飨读者。B江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涌现出了数百位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在传承古代B江医家之精要的基础上, 现代B江医家对其学术发展进行了大量探讨。古代B江医家脾胃观的学术思想,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现代B江医家脾胃观学术思想, 旨在传承B江医家精华之要, 弘扬地方医学文化特色, 以期对B江医家经验薪火相传, 从而推动中医学教学、医疗、科研以及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2] 姚芷龄, 姚梅龄.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二).江西中医药, 2007, 38(290):5-✔6.

[收稿日期:2014-10-10]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