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基础课程“以展代考”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11-10 18:03: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众所周知,设计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在考核环节上无法适应文科或理工科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的监控方面也难以建立一种统一的普适性标准,在教学管理之中很难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并具较强操作性的模式。各个高校对设计类专业基本上是以比较消极的方式进行考核管理的,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就是以理论试题形式进行考核的。这种极端化的例子不仅破坏了专业教学规律,也导致学生和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课程的教与学,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回顾设计类各专业基础课程的考试,感觉到在学校的管理层面和教学质量制度建设方面还缺乏可以遵循的规律,因此尝试改革并构建适合设计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考试方式,建立提高设计类各专业教学质量的考试体系与模式以适应新时期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理工科大学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的困境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自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以来,在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方面,一直依照理工科的管理体制,从教学材料归档到课程考核方式等都没有建立符合设计类专业课程特点的教学管理与课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如在课程质量评价方面,无法体现专业教学的特色。学校教务层面的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者真正接触到的只是课堂纪律与教学材料的规范,甚至连二级学院也因对制度的被动执行而使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发展离既定目标渐行渐远,在管理上也仅止于对课堂纪律与教学秩序的监督与强调,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专业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估之中。这一消极被动的教学管理行为极大地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还在于,作为学校系统的管理行为,即使细化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也没有重视纵向和横向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尤其是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学管理,如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甚至是课程考核等都很难体现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这些问题也进一步制约了设计类各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现行的考核方式与评价导向使得教师在教学时缺乏成就感因为考核方式不能切入专业教学的内核,只是在形式上做了制度的规范,所以教师以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为追求,教学态度消极;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受到影响,教学效果随之打了折扣。总的说来,在课程考核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质量评价不能凸显专业教学的价值

教学纪律与规章制度是共性的问题,在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如果缺乏专业内涵,一味强调教学纪律,就会以纪律的好坏代替教学质量的好坏,于是导致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泛行政化,其结果便是以符合最基本的纪律要求与教学材料的规范性来评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无法体现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内涵与特点,使教师与学生缺乏专业上的归属感,实行不了专业教学的价值。即只要遵守教学纪律和使教学材料规范的人都可以成为胜任设计类本科教学的教师。

2.设计类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其艺术专业的特性,难以迅速建立普适性的考核标准

从考试的普遍性而言ษ,基本的考核方式是以试卷、考场、监考和教师的阅卷行为来完成考试过程的;尽管试卷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之分,但在内核上却是以知识型的考核为主。一般来说,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就是围绕着这样的考试方式运转的,然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着重点在于体验与呈现,而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艺术呈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考核方式与质量评价方面就很难适应理论知识考试,因为无法提供标准答案以供阅卷老师评定成绩,所以难以形成普适性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由此看来,在教学考核的制度设计上教条地追求统一的考核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

3.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考试为了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削足适履的现象

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中,不能够忽视的现象是教学管理上的大一统模式,即要求所有的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都必须符合教务管理设定的规则,一方面表现出管理上的简单化倾向,一方面也体现了管理机制上的消极态度。在此背景下尝试建立有效的差异性教学管理制度那就是空谈;落实在二级学院便会以相当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主管部门的教学要求与管理规定,甚至不惜削足适履以适应教学管理上的大一统模式。

二、设计类基础课程考核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1.考核制度设计应该符合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对于设计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言,如何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在保证制度约束力的同时还能凸显专业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保持审美直觉的敏锐性,能够做到不囿于既定的行政成规,使制度的设计直指专业教学的内核,体现出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类基础课程考核改革上必须突出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重视专业教学中的差异性,确保教学管理符合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培植适配设计类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课程考核体系。在改革设计类各专业基础课程考核的方法上,首先应该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上做制度的文章,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使其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如果学校内部建立了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则课程教学的质量就得到了保障,反之,即使有再多优秀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也难以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突出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即以提高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为宗旨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同时,尊重设计类的教学规律,并与培养目标相吻合,就能够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制度保障。

2.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向学习型考核转变

在制度设计上,整合学校的教学管理资源,通过多方协调,突出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与优势。针对建立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展开尝试。首先是要重视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规律,使教与学紧密互动;其次是要能够对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有动态的监控评估;再次是要重视教师教学时的思路与教育理念的呈现,强调课程教学的内涵;最后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认真探索考核型学习向学习型考核转变的关键之点、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的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评定转变,努力建设适合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考核体系。

3.以展览作为课程考核的平台

设计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不能消极迎合理论型闭卷考试的常规模式,要积极营造设计类课堂的情境式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体验;从视觉思维与技术表现两个方面入手,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试制度。在改革的思路上,首先要把考核的平台定位于课程展览,实施以展代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除了在课程学习中完成相应的课题训练外,还应该在展览中展示学习成果,突出自己观察与表现的能力,即在展览时✡要将自己观察与理解的物象用视觉语言完整地予以呈现;同时通过课程讨论与总结以了解并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收获。

总的说来,在教学管理层面,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解决好学院与教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即衔接与协调的问题;二是通过设计类基础课程考核的改革,建立切实有效的、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课程考核体系。

三、以展代考的设计类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1.设计类基础课程考试方案的针对性

总结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二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三是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其关键之点是美学教学的内容。美学教学的目的是要为学生下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则是以美学训练为中心展开的。在课程考试中要同时体现学生实现美学认知的能力与基本技能实施的途径。如何实现学生的审美理想这又关系到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除了教学引导之外,还应该在考核阶段让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强化。课程考核方案能够使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体会到专业教学的特点与本质,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黏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进行具体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时,要围绕以下三个内容展开。第一,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考试难以适应学校的考试制度,即不能对学生审美素质给予真实的评价。即使能够评价,但由于审美认知无法量化审美认知关联到学生的主观感受,所以考核平台的搭建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对美学认知的践行手段,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是由学生动手完成的作业的质量体现的;第三,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考核,必须重视作业呈现的过程,即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将所应用的视觉语言和内在审美关系发生联系,所以教师不能只是孤立地去看待结果,而是要通过对整体作业的考察、评估来判断学生设计思维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2.以展代考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设计

以展代考的课程考核改革,是要把展览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平台,将学生的课程作业展示作为考核的依据。学生对作品的陈述反映了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课程总结与作品点评则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定的基础。以课程展览为考试平台突出了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使专业教学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专业归属感与凝聚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强。学生对作品的陈述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总结、作业点评可以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够使教、学两个方面有机互动,能够充分体现大学课堂的特点。

在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上,要突出专业教学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的实现,强调课程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考核设计上紧密结合课程学习,使教学与考试高度统一;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成绩评定上以素质能力作为重要的依据,要向综合性的考试内容转变,努力建设适合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考核体系。实施以展代考的设计类基础课程考核改革,在具体考核方案的设计上,则主要围绕审美素质、实践技能、设计思维三个方面展开。

3.以展代考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

考核以课程展览为平台,通过观摩、研讨的方式来评定成绩。课程结束后,举办课程教学汇报展,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所有作业都要进入展览,而考核参照的对象不再限于一个班级,而是整个年级。课程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平时成绩+课程汇报展的基本模式。具体步骤为:

课程结束,各班学生在展厅负责人以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布展。布展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展览的效果。重要的是,在展览现场,学生由教师指导揣摩、领会、体味形式美感的形成,提高审美的自觉性,融入情境式的专业教学氛围之中。一句话,就是通过展览以强化美感方面的体验。

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参加展览的观摩与研讨,包括课程汇报,点评优秀作品、优秀学习心得以及与学生交流互动,并就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研讨。用教师的课程教学汇报与学生的作品以展示学生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课程教学汇报,可以清晰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对作品的介绍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

在课程展览的过程中进行考核,考核的要点包括审美素质、实践技能、设计思维三项内容。

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考核学习纪律之外,主要的内容就是依据上表列举的三项内容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

四、实施以展代考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与作用

以课程汇报展的形式搭建考核平台,直观地体现了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色,符合设计类专业教学发展的规律。施行之时,教师教学的专业倾向性更为明显,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都能更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学生之间的竞争平台由班级上升为全年级,并通过展览与校园文化联系在一起,优秀的作品能够在全校范围产生影响,因此增强了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是以展览为考核平台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所以在评价机制中更看重的是立足于视觉之上的形象思维与实践技能,从而也就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实施以展代考作为考试方式多元化、考核类型学习化的一项课程考核改革,更能体现学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方面实施了差异化管理。

以展代考课程考核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考核时展出学生课堂学习时的所有作品,不以一张考试试卷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更重视学生对美感的体验、对视觉语言的运用、对设计思维的认知,是一种考核型学习向学习型考核转变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展代考课程考核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监控的过程,能够更为全面地对教学的效果、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教学投入等方面进行监控,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展览阶段的教学研讨能够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型学习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变。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