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审计职业判断的偏误
【摘要】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避免审计判断偏误,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判断偏误。本文从认知心 理学 的角度,分析了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结合审计实务,指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审计人员判断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
审计职业判断,通常也称为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而审计判断偏误,也称认知失误,是指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的后果是审计判断错误。
一、人的认知行为过程
对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认知的理论指出: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人只要醒着,就会不断地通过眼或耳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活动。这个过程如图1所示:
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感受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受器,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来自外界的刺激的特征真实地保留下来,即信息录入。二是信息加工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感受器获得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或者是对记忆系统里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即信息处理。三是记忆系统。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库,包含了人对于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认识。四是效应器。其作用主要是输出经过加工的信息,即信息输出。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可以概括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步骤。
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看看人是如何认识事物,做出判断的。某审计人员接到一个审计委托,但他对这家公司并不是很了解,他是如何做出是否接受审计委托决策的呢?笔者把他判断决策的过程分为三部分:一是审计人员通过和公司内部人员交流,通过分析报表数据等各种渠道了解这家公司的情况,这些信息进入该人的视觉,听觉等系统;二是审计人员检索和利用记忆库里面的信息,取出可接受其委托的公司的模式和不可接受委托的公司的模式,然后与这个公司各个信息特征进行对比,从而识别反映这个公司的情况的信息;三是审计人员把经过识别的结果输送出来,作出判断是否接受委托。当然,以上几步只是对审计人员判断过程比较粗略的叙述。
二、审计人员判断的偏误分析
如果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输入,审计人员在考虑了一切因素的情况下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这样就不存在审计判断偏误问题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纷繁复杂,加上审计人员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判断会出现偏差。按照上面所说审计人员的判断决策过程的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输入过程
信息的获取渠道有二:一是从环境中获得;二是从记忆库里面提取。
1.从环境中获得信息时产生的判断偏误
(1)资料的不充分或质量低下导致的判断偏误。与审计判断事项相关的资料或证据是做出判断的基础。资料是否充分、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判断偏误的产生与否。当与判断事项相关的全部资料容易取得且资料真实可靠时,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当缺乏某一方面的资料或资料不具有可信度时则容易产生判断偏误。
(2)资料之间的次序与内在逻辑性差导致的判断偏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与任务相关的各种信息,然而各种信息对审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一系列与判断事项相关的信息中,由于审计人员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视所有的信息,所以经常是有时重视先来的信息,有时则重视后来的信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对某些信息的不恰当的重视,进而产生判断偏误。在有些情况下,与审计判断相关的资料从形式上表现得似乎是十分合乎逻辑而且很完全,但事实上可能存在重要遗漏,而审计人员则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导致判断偏误。比如,许多出问题的上市公司都利用了看似合理的 会计 处理假象掩盖舞弊行为。
2.记忆方面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
(1)信息选择导致的判断偏误。根据心理学原理,人们有一种很强的趋势:寻找与自己的预期一致的信息,而嫌弃使他们拒绝这一预期的信息。这一倾向会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客观地接受各种信息,从而容易导致审计判断偏误。比如,如果审计人员相信某一账户错报的风险很低,就可能促使他去寻找支持这种结论的审计证据,而不去找相反的证据。
(2)错误的经验导致的判断偏误。审计人员对信息的搜集总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以前的经验来进行的,如果在审计人员以前的经验中存在偏误,这会让审计人员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主观色彩,其收集到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偏误。
(3)易记性产生的判断偏误。人们在判断某事发生的概率时,往往觉得那些给人印象深刻,容易记起来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大。比如,某被审单位以前内部控制系统曾出现过重大漏洞,发生过重大舞弊行为,虽然舞弊再次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后任审计人员往往特别关注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以确定是否有舞弊行为发生。其实易记性和概率的大小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过分关注易记性事件容易产生审计判断偏误。
(二)信息加工过程
1.经验的局限性导致的判断偏误。审计人员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必然形成一些成功的经验或习惯,并在以后的信息加工中加以利用。但是,过去形成的经验,对当前的情况未必适合,如不适合就可能出现判断偏误。
2.调整不及时,不充分导致的判断偏误。作出审计判断总是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的,审计人员进行判断是以初步的信息为起点的,这个初始点就是“锚”,但在判断过程中会有新的信息出现,当收到新的信息后,审计人员往往不能根据新的信息对原有的看法进行充分修正,这就是所谓的“锚定”调整不充分。据不充分的信息做出的判断产生偏误就在所难免。比如,一个审计人员用以前年度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设计一个审计计划的起点,而没有根据今年的风险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3.忽视样本规模产生的偏误。根据概率统计原理,样本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调查结果就越可靠。由于小数置信率的作用,人们只想到小样本中获得的数据同大总体的相似性,而不管因为样本大小不同而影响代表性的不同。因而,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忽视样本大小对结果的不同影响,而给小样本的结果以过高的可靠性。
4.高☂估能力引起的判断偏误。有关决策行为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有一种倾向——过分自信自己具有准确估计概率的能力,或者说对自己的校准能力估计过高。任务越困难,这一趋势越明显。而过分的自信必然会导致审计偏误。其原因在于判断者由于锚定效应而调整不足,没有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而降低校准能力的自信水平。审计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信息输出过程
三、如何防治审计判断偏误的一些设想
第一,提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并强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防止出现审计判断偏误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审计人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而提高洞察力的主要措施是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负有 经济 监督使命的审计人员,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一是 会计 及其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证券和资产评估等;二是 企业 管理知识,如经济学、组织学、营销、国际贸易等;三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 法律 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四是相关外语知识;五是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 计算 机审计技术的运用以及计算机经营系统的评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在以上学科方面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专业判断。
第二,牢固掌握审计准则,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和经验。无论是国家审计准则还是独立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须以审计准则为依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 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原有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注意保持和改善执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及时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审计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最新审计准则和实务标准,这样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就能得心应手,尽量避免判断失误。同时,我国在加入WTO后,审计将逐步按照国际规则执业,由于我国的审计准则和程序与国际上有较大差异,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经验能够使我们少走弯路,结合 中国 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第三,汇众家之长,充分发挥集体判断优势。集体判断的最有效方式是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共同做出判断。由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总是有限的,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一起做出判断可以弥补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从而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个人做出审计判断时 ☹产生的判断偏误。另外还可采取相互核查的方法来发挥集体判断优势,当一名审计人员复核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时,可以发现他人出现的判断偏误问题。
第四,运用判断辅助工具。运用判断辅助工具能指导证据的收集和鉴定工作,避免常见的判断偏误。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包括两类:简单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和复杂审计判断辅助工具。包括统计抽样、内容控制调查表、重要性水平的ฉ计算公式、样本的计算公式、审计手册等。其中,统计抽样是运用样本量确定的客观性和 科学 性来实现对审计事项的判断,运用统计抽样能大大减少个人判断的主观性,是减少判断偏误的手段之一。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简单审计判断辅助工具,比如统计抽样、内部控制调查表、各种具体的审计指南和手册等。在学会运用简单审计判断辅助工具的同时还要懂得咨询。不同审计人员的判断有助于对审计事项全面的认识,也能使错误的审计判断得以修正,因此,向其他审计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咨询是避免审计判断偏误的有效途径。关于复杂审计判断辅助工具的运用,国外已成功开发出审计判断专家系统,借助于该系统能大大避免和减少审计判断偏误的发生。笔者认为,我国应积极尝试开发以审计判断专家系统为核心的复杂审计判断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