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音调与语言音调之间关系
音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里,每个人每天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着音乐的熏陶。音乐是世界上最没有沟通障碍的美丽语言。当互不相识、语言不通的人们坐在一起欣赏音乐时,他们能听懂音乐中的喜怒哀乐,能为音乐一起欢欣、一起悲泣、一起激动、共同勉励。因此,现实生活当中的个人与音乐紧密相连。
据史料记载,音乐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最早的出现了编钟、编磬等打击乐器。到了距现在八九千年前,在我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发现了骨笛,这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的乐器,再到后来出现的弦乐器。如今,音乐被世界各国的音乐家们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音乐体裁,在这其中声乐作品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声乐作品之所以大众化、贴近民心,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本文就以大型原创民族声乐歌剧《运河谣》为例,对音乐音调与语言音调的探微进行展开。
一、语言音调与音乐音调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的要素,如:节奏、节拍、速度、旋律、音区、和声、复调、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只有通过多种要素才能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美表现出来。它是作曲家创作歌曲时表达情意的重要要素。
汉字的四声声调是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而创造出来的,所以歌唱是人声的“声调语言”与歌词的“诗词语言”是紧密联系的。音乐的产生是从原始的歌舞诗乐为一体❥开始,经过歌舞、器乐、歌唱、曲艺等各个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自己独有的优势。这些各式各样的音乐体裁,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人声所唱出的旋律。
二、作品《运河谣》简单分析
《运河谣》以京杭大运河为故事背景,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的民族歌剧。该剧吸取了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的养分,让京杭运河见证了剧中的人物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命运,人世间的善恶生死以及悲欢离合。
《运河谣》与以往传统歌剧不同,不但继承了西方歌剧中的多种演唱形式,如“重唱”和“宣叙”。还在该部歌剧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的民族唱法,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将不同的角色所特定的情绪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重唱。现如今西洋歌剧毕竟是属于西方人的一个审美观念,中国老百姓接受起来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印青老师借用了中国传统音乐 ヅ“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作品不ญ仅具有重唱的效果,也更加具有戏剧性。另外在这部歌剧中,国家大剧院的合唱演员在很多环节中都是歌舞同行的。整体上符合老百姓大众的审美水平。
这部民族歌曲音乐的音调和语言的音调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关系,中国汉字在读音上具有丰富性和音乐性,汉字有四声,这也可以说是汉字的优长之处。四声又分为平声与仄声,以现代汉语的规范论,一声、二声,为平声音;三声、四声为仄声音。平仄艺术排列,产生悦耳之音,这就是汉语—— 汉字组合的音乐性了。如《运河遥》中的第一句“①一条运河千里长②运河两岸是故乡”,首先从汉字声调来分析,与歌词相对照,“①一声、二声、四声、三声、一声、三声、二声”再从音乐的音调来看,唱词和旋律与语言音调是一致的,唱起来朗朗上口,老百姓看完此部歌剧后可以哼出里面的旋律走出来。中国老百姓面对属于中国的音乐题材,属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同时又是属于中国人的审美价值,整部歌剧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能够让老百姓真正接受我们的民族歌剧。
歌剧《运河谣》是一部原创的民族歌剧,它与西洋歌剧相互联系又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国家大剧院在创作该部歌剧时,就一再希望不要上演西方化的中国歌剧,要将整部歌剧都富有民族化,语调也符合中国语言的特点。歌唱演员会将民族化的表演与戏曲唱腔表现出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音乐作品形式以及大众的审美也会随之变得多元化。我们的艺术家们在不懈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挑战,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的属于中国自己风格的作品。
三、结语
音乐的音调是旋律,而语言的音调就是四声。二者紧密相联。人类感受的语言和音乐都是通过声音这个媒介。音乐的音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改变语言音调的,这样一方面使得语言的音调正确,同时使得旋律也流畅自然。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音乐也是如此。本文从歌词与乐曲对歌剧《运河遥》进行简单地分析,认为“语言音调”与“音乐音调”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一定程上二者可以相互引导,“音乐音调”也可以使语言音调❣进行更好的传达和表述。“语言音调”能够为音乐音调提供创作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