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琵琶演奏中音质与音色的变化与控制
谈琵琶演奏中音质与音色的变化与控制
ย乐器演奏,无论是弦乐或管乐,都非常讲究音质与音色的变化。他们都力图做到音质的浑圆,音色的坚柔,还要有所对比和变化等。在琵琶演奏中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不注意音质,噪音很多,也没有音色坚柔的对比和变化,就不可能达到完满的演奏效果。严格地说,音质、音色是演奏者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在演奏乐曲时处处可以反映出来的普遍现象。如果我们在理论上不懂得它们,在演奏的实践中则将无法反映出来,那么也就不可能达到完满的演奏效果。
首先我们谈谈音质。什么是音质呢?通俗一点讲就是指发音的质量。所谓音质,就是在演奏时尽量使发音圆润、纯净,不伴有噪音或减少噪音。如果渗入了噪音,将使乐音的浑圆程度受到影响,演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噪音既然会影响乐曲的正常表现,也就成为演奏者必须引为重视的一个问题,那么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客观上是乐器构造上不符合规格,或有脱胶现象而产生的噪音。如琵琶中某一音位与下一音位之间的高度不恰当,下一音位高度高于上音位,在弹上一音位时,就会发出一种噪音,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使两个音位之间的高度一致,来避免噪音。另外,由于相、品、面板、音柱、缚弦等有脱胶现象,在弹弦后弦身振动中,脱胶部分就会产生相应的振颤,而发出噪音。天气潮湿或雨水侵蚀后,也容易 产生噪音。第二,定弦过低而产生的Ⓐ噪音,因为不同粗细,不同原料的弦,都各有各自的紧张度。如果定弦合乎于此弦的紧张度,发音就比较圆润。若超过这个适当的紧张度,发音就尖锐而干涩,若低于这个适当的紧张度,发音就比较飘浮而松弛。所以定弦一般用标准音高来定弦,这样就不会因为定弦过高或过低而发出噪音。
从主观方面讲,一是演奏者演奏方法的不正确而造成。在这里我们说两种常见的情况。第一种是左手按弦位置不对。一般按弦位置是位于品位的尖端上方,使弦身与品位的尖端处成紧密的接触状态,这样有效弦身的振动才是下起于缚弦,上起与品位上,才能发出清晰稳定的正常乐音来。其次是右手弹弦方面,在做正常弹、挑、轮、摭、分等指法,角度不对,没有用指甲的尖锋去触弦,使指甲与弦身接触面积较大,也就是吃弦过深,发音也就会伴有较大的噪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注意“触弦面”的运用。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指甲吃弦的深浅,指甲击弦时经过弦的面积大小。接触面小,可以使发音清楚反应快,阻力小不易发出噪音,手易放松,不易疲劳。而指甲触弦面积越大,从而增加噪音的发生。为避免这种情况,吃弦面积一定要浅、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噪音,提高音的质量。如果在音乐效果特殊需要的时候,如力度大的轮指或大强度的满轮时,这时触弦面可大些,以此来增加声音的强度和厚度,表现粗犷、有力的情绪。所以触弦深浅,要根据乐曲情绪的需求来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是右手弹弦时过于紧张,不够放松,动作比较迟钝,在弹弦后不能迅速离开弦身,弦身振动触及到指甲,发出了噪音,或在弹弦之前让振动的弦身触碰到指甲,发出噪音。这种情况是一般初学者所遇到的一个较大问题,由于过弦太慢而发出噪音,使整个乐曲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是击弦时指甲触弦的速度。一般来说击弦时速度越快越好,这就是因为指甲在弦上停留时间短,从而对指甲撞击的次数减少,产生的噪音也就相对减少。速度越快,弦受的力就越大;越慢,弦受的力也越小。值得一提的是,过弦速度快并不是弹挑或轮指的速度加快,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这是一般初学者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最后一点是指右手击弦时作用于弦的力,这个力是指力、腕力、臂力互相配合的运用,最后作用于弦的力,简称“力”。正确地运用指力、腕力、臂力,不仅可以使发音的质量得到提高,也可以使音色得到完满的统一。如在轮指中,无名指、小指作用于弦的力最小,可以用腕力和臂力向前推进的方法,来增加两指的力量,使之与前三指统一起来。如何使我们的演奏减少噪音,提高音的质量,使发音变的圆润纯净呢?除上面我们提到应该注意的地方外,还要注意左手的按音。在左手按音时,除正确地做到按与放的要求外,还须在按每个音时,做出快而小的吟,力求使音质圆润稳定。由于吟的动作很小,交替连续出现的间隙也极短促,因此,用快而小的吟时,既不会影响音准,也不会明显地听出有张力滑音的效果。当左手需要做其它指法时,应暂停这种方法。一旦演奏完后,仍需继续使用,如3532 1在演奏第一拍时,应停止使用,而在第二拍就需加上这种快而小吟法。当乐曲演奏到空弦时,必然无法运用这一方法,但对空弦音的音色、音量都要注意。空弦音在弱拍时,演奏的音量尽可能弱下来,而处于强拍时,这时宜弹奏音量强些,音色坚实一些。
以上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演奏时并不容易做到,这就需要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尽可能慢速练习,久而久之,就能使发音的音质较为圆润纯净,使演奏效果优美动听。以上我们谈了音质的问题及解决它的一些方法,下面我们谈谈音色。
琵琶在音色上,曾有“尖”“堂”“松”“脆”“爆”Ti种音色效果名称。“尖”是指在高音区的发音非常明亮;“堂”是指在低音区的发音特别洪亮;“松”是指在按弹发音时反应很灵敏,弹弦后的余音强而长;“脆”是指发音清脆;“爆”是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
琵琶的四条弦也有不同的音色。一弦较明朗清脆;二弦柔和优美;三弦粗亢紧张;四弦低沉粗厚,而在不同品位也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时常在演奏中,看见乐谱上记有上、中、下字,这是根据乐曲要求,而发出三种不同的音色。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击弦时弦与指甲的触弦点。“上”音色较柔和,“中”较清脆,“下”坚实。而我们通常弹奏的部位,是缚弦上方五至七公分处,音色较清脆而饱满,通常不标任何符号。下面我们举例来谈谈音色在乐曲中的变化。
①在强拍上或拍中强部用“下”来演奏,在弱拍上或拍中弱部用“上”来演奏;如:《高山流水》
②音量强时用“下”来演奏,音量弱时用“上”或“中”来演奏;③为了配合乐曲内容的需要,在音色上作一定的变化控制;
④为了突出音色对比,相应地作一定的音区变化控制;⑤与速度变化,节奏对比配合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出速度变化与节奏对比的效果,运用一定的音色变化控制。
在练习这种音色变化时,一定要手指用力宜轻,动作宜缓,吃弦要浅。还有一点应注意就是“上”一定要在九品至十一品位处弹奏,“中”则在第二十三品位处,“下”要在约距离缚弦二公分处弹奏,一定要按谱面要求严格去做。另外,触弦的角度对音色的变化影响很大。我们一般弹法以45度左右击弦发出的声音听来较为舒服,有一定的亮度和厚度✄。角在30度以下,音色较厚,且音发木还有点闷。角在80到90度之间,音色较亮,但扁而漂、薄。当音乐表现中要求柔婉、抒情、轻弱的音响效果。我们用左右的弹法,配合击弦点弹在上部的使用,如:《彝族舞曲》
而当音乐表现要求扁、薄、漂时,可用80-90度间弹法配合击弦点在下♂面时使用。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一段。从以上谱例,我们可以看出,演奏角度的变化与点的变化对音色的变化影响很大。在演奏中,要根据乐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把点与角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决不能忽略某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达到完满的效果。
以上简单的谈了琵琶演奏中音ป质与音色的变化控制,还很不完善,当然演奏好一首乐曲,做到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也就是说,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