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5-01-13 20:34:4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当前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实例分析,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并从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扶持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利于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现状 对策

1 河南省产、学、研的合作现状

1.3 高校合作企业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产学研合作,与地方中小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周口师范与河南康达制药共建“产学研基地”;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其他高校和电池及电动汽车骨干企业,组建了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南环宇、科隆等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骨干企业结成全省协作联盟;许昌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又有新突破:北宋钧官窑窑炉重建工程启动;郑州大学与河南中能光伏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多所高校建起了大学科技园,吸引项目及企业入驻,能快速实现科研与产业成功对接,为“智力”孵化找到了出路。

1.4 地方政府牵线搭桥,共建成产学研基地。近年来,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搞活地方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搭台为企业和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始了政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1.5 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项目应运而生。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初见成效,高校与企业就新兴产业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河南师范大学联合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产学研合作,所产电池隔膜占国内半壁江山。河南科技大学:参与“激光雷达材料”分析及应用研究,成果应用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与宇通客车共同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基于郑州示范城市的电动客车与支น撑平台综合示范”;与中航锂电共建“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新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与新乡市太行佳信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了电源智能充放电检测系统;化学化工学院与新乡市胜达过滤净化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新型膜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2 存在问题

其次,中小企业自身创新动力不足。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由于受现实因素制约,中小ฉ企业天生的在人才、资金方面较为匮乏,使其在创新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企业,其经营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追逐利润,面对资金和人才的长期付出,却看不到利润的情况下,他们无心更无力继续遥不可及的梦想,倒不如直接收购现成的专利创新成果来的痛快。有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平均科研经费投入与收入比还不足1%,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了解,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还不到30%,很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他们的工作,而当前的评价体制、晋升职称时考察的是其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开展科研项目的多少、科研项目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不是看其♀科研成果实际转化为生产的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科研人员多数注重学术研究,在人际沟通方面不太擅长,不注重项目的对外宣传和推广,也造成了多数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2.3 产学研合作多为短期、单一形式。企业的盈利目标决定了企业倾向于投入低产出高的、短期收益的项目,不愿意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长线产品上,这使得企业参 シ与的产学研合作以技术转让、项目买断形式等为主。造成了产学研项目缺乏长期、深入的合作,科技创新缺乏可持续的动力。

3 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环节。当前高校的课程安排上,多以理论教学,忽视创新实践对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教学内容陈旧,科研与教学脱节;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教学大多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少,思维的发展受局限。

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解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的机会;设立创新类课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如ษ新乡学院已经开始着手实践育人,包含有: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在专业生产基地实习,科技实践,通过听科技学术报告、成立科技创新协会和科技攻关小组、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科技创新知识,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管理实践,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及自我管理等锻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业实践,通过开设创业指导课、组建创业团队、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等。这种实践育人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注重与中小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共建。大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必要的合作场所和技术设备,容易吸引到高素质人才,通过合作能从学研机构那里获取较多的技术和经济利益,因此更倾向于参与产学研合作;而小企业受到资源的限制,员工的素质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产学研的合作效果,成为削弱小企业合作意愿的潜在因素。

加强人才交流。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去兼职,有利于科研人员把握市场脉搏,了解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研制出贴近企业、适合生产的“接地气”应用型科技创新项目。

合作培养人才。建立订单班,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大学教授到企业授课,提升企业职业文化素养;企业派遣科研人员到学校进修提高,同时鼓励企业家、工程师到科研机构挂职,到高校兼职教学,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培养学生;加强三方人才相互间的流动,同时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了解生产行业了解企业的学生。

3.3 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创新环境,促进成果转化。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创新离不开钱,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高校、研究机构,离开了资金,所有的研发、新项目上马都等于空谈。应给予中心企业在贷款担保、税收等方面一定的政策上的扶持。除此之外,金融部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在搞好认证的前提下,可以降低贷款门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风险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良策。通过建立创业基金和为之服务的投资银行、融资市场和各种基金机构等进行风险投资,给予企业方面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3.4 政府参与,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往往难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要想其良性运作,必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这就涉及到政府、企业、高校、用户等多主体,也就是所谓的政、产、学、研、用等。归根结底,企业的良性发展,解决地方就业、创造税收收入等方面,也是地方政府的良好政绩。

3.5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产学研合作要想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激励机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激发创新的动力,保证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持续稳定开展。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需要合作双方相互协商分险共担,收益共享,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降低整体风险。投融资机机制,充足的资金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建立一套有效的融资投资体系,保障后续研发的进行。中介机制,有专门的科研中介为新科技代言,起到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产、学、研、官、金”缺一不可。为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以引领地方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协调支持为主导,以学校科研平台的持续创新为保障,以企业的合作为支撑,以集团军式的协同攻关为手段,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实现了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可持续合作。

参考文献:

[2]郭广银.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展望.http://www.netbig.com/news/522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