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际产业转移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1 产业跨国转移的动因分析
1.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卢根鑫(1994)认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成,生产相似的产品(重合产业),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发达国家相同产业的劳动力价值,结果导致发达国家的重合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3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小岛清(1987)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而投资接受国则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因此,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投资国和投资对象国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R.Vernon,1☼966)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产品的特征会发生由技术知识密集型-技能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转化。这意味着在该产品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是在变化的,从而推动企业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阶段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安排生产活动。
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是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的主体,企业跨国投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构成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微观基础。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引起学者的关注:
2.1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所涉及领域不断扩展
潘悦(2006)对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趋势进行了总结:一是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速,这种态势的直接表现就是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链条不断延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的国际投资开始超越制造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元小能(2004)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发现,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ฒ的投资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型和资源开发®型向技术创新型和产业国际型转变。,研发投资和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2.2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傅强、魏琪(2013)指出,在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这主要是由于生产链条的碎片化,产业转移不再是整个生产过程的转移;企业组织全球生产的方式多样化,降低了国际产业转移对资金等条件的依赖;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国际产业转移环境也日益宽松。在此背景下,转型期和发展中经济体较之前更易于集中优势进行某项核心技术或关键环节的突破,从而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并进行全球生产布局。
朱刚(2006)指出利用生产前后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转移并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趋势,一群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机构位于同一地理区域,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相互之间进行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但有高度协作的产业群落,这种模式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这一趋势表现的非常明显。
元小能(2004)对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后发现,生产和服务外包成为当前新兴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加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较不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另外,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模式进行投资,而是主动的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供应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深远,而且这种影响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只局限于经济,而是扩展到政治,金融,文化等领域。
潘悦(2006)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全球产业格局的变换;第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化和广化,带来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巨大变化;第三,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国际利益分配格局,加剧了全球分工利益的不均衡;第四,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经济摩擦;第五,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了国家相对实力的消长,造成国际关系的不平衡。
梅琳(2011)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在完成大量制造部门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后,出现了比例关系失衡,即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倾向被称为“产业空心化”。在产业空心化趋势的影响下,资本的逐利性推动虚拟经济在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机制中逐渐膨胀,而实体经济则日渐萎缩。
朱刚(2006)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效应主要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能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抑制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开发,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级差固化;在进行国际经济交流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变革可能带来的金融冲击。
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并将更加深刻地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1]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学术季刊,1994
(4)
[2]钟胜阳.跨世纪国际投资与外资政策新变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
(1).
[3][美]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商务印书馆,1984.☿
[4][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5]汪斌,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3
(6).
[6]张为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赵岚,郑胜利.台商大陆直接投资研究新进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