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然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仍然只是嘴上喊得口号,研讨时谈的理论上的努力方向,现实中的教与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所束缚,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ข,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一、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重组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笛Э纬瘫曜肌分赋觯骸耙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ฅ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造成之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筛选、补充、整合、自主设计学习内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自己身边ธ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因而,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进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步测、目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量一量。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方法:将一根一米长的木棍立于旗杆旁,用卷尺分别量出木棍与旗杆的影长,再运用比例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欲望。我们还可以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努力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决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点。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为学习数学服务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正在被教师们积极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在《求积的近似值》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求积的近似值,某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创设同学买水果的生活情境,伴着买水果的录像全班同学一起走进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梨每千克3.6元,张平同学买了4.76千克。2.让学生帮水果店老板算算张平同学应付多少钱?学生算出应付17.136,张平同学应付多少元?3.让学生上台付一付。学生找♒到17.13元,问为什么17.136元中的这个6付不出来?4.学生小组讨论得出人民币的单位只学过元、角、分,分以下的单位还没学过,所以付不出来。5.提问:如果用角作单位,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教师,应该从生活的“真实”二字入手,从“自然”二字切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会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去思考。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