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思维引导

时间:2024-11-10 18:00: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等方面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教育的根本在育人,德育工作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关键词】德育教育;素质育人;学科教学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进一步明晰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现状

现状一:学科中“德育的渗透”不明确。在三个方面中表现:一是认为教教材的过程就是渗透德育;二是认为德育就只是班主任的事;三是认为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是不必要的,是搞形式主义,故作姿态。

现状二:重“智”而轻“德”。“德育的学科渗透”根本没有真正落实,只有空洞的口号上,认识浅⌚薄,所以它只起到了贴标签的作用。许多学校迫于社会压力,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是现状。

现状三:“学科渗透德育”缺乏计划性,教学没有目标、随意教学严重影响了渗透效果。在讲授的过程中,无法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融于教材之中从而真正落到实处。

现状四:“学科渗透德育”缺乏综合性。各科教师各授一科,在德育内容上往往各唱各的戏,忽视❦德育的综合性。这需要把不同备课组、教研组教师的思想统筹分析,来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

✄ 现状五:网络对学校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现状六:家校合作教育相当薄弱,农村留守、单亲家庭、隔代看管、寄养等情况甚为普遍。

二、德育现状促使我们应增强意识、提升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及勇于向前人挑战的意识。科学家们正是有这种向前人挑战意识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在科学上向前人挑战,敢于打破常规,独树一帜。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我们在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讲文明话,做文明人,爱祖国、爱人民、乐于助人、爱集体、关爱他人。我们需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以法律、法规约束学生的行为,并努力创造崇尚文明,自我约束的道德氛围,只有这样才具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社会才能进步。

(三)竞争意识的植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班干部的推进选拔、课外活动竞赛、奖励表彰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为他们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思想基础。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稳定落实

(一)建全考核制度。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是以实施德育为核心。

(二)要想使德育教育分层次推进,需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的有效性,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培养的发展规律,对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落实。其次,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有机结互相渗透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统筹发展、协调统一。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明显,德育渗透在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的显性课程,它们的教育作用是最直接的、毫不隐讳的,人文学科许多内容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而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中,大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知识的分析中无声的把德育教育贯穿。 把理论的丰实与实践的有机变化性结合起来激活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2.课堂作业,日常训练和测试中渗透。如语文课在选取试题素材、阅读练习的时候,可以结合作文的材料一脉相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德育中心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启迪与教育。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德育融合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3.隐形德育教学。隐形德育教学主要采取渗透式德育方式,它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玉溪市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在第二课堂中践行德育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德育思想的引导,是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之一,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课外阅读。学科教师在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言谈举止、风度仪表、待人处事,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校通过法制安全知识竞赛、禁毒知识竞赛、反邪教教育知识竞赛以及手抄报竞赛等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进而守法。

(五)增强家校协作的交融度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信息平台、电话联系、家庭走访、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方式,使家校两方形成合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扭紧一根绳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搭建一座充满关爱的桥梁。

(六)引导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没有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是非观,网络中许多不良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分辨是非能力差、社会实践能力差、抗挫折心理素质差等现象。具体表现为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宽容和谅解,不信守承诺,铺张攀比现象严重等。

陶宏开教授说:“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引导得当,监督把控,帮助学生正确鉴别和使用网络,炫丽的网络世界一定会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学校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学校风气的积极与落后,还关系着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否健康提高。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为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637页

[2][意大利]但丁・阿利基埃里.《神曲》.炼狱篇

[3]李聚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石家庄新闻网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