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呈现方式灵活,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教育资源,可以高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易于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网络教学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界限,使跨区域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本身对整体的教学活动是促进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教师在教学时选择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还是传统教学手段时产生了矛盾,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本身也有自身不足之处,这两种教育模式仿佛是拉锯战,让教师无所适从,使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知识性因素
课改前的教学是以学生接受为主,课改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而且在学生亲身实践、交流的氛围中解惑应用,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这使他们的数学学习体现出主体性、能动性的特征,学生也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完善、发展、得以提升。信息技术在其中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教学所要求的方面都能通过信息技术体现。例如,在对于学生情感交流中,这两种教学方式比较时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并不占优势,而且在其他知识教学中,如果选择传统教学手段将更实用、高效。但到底什么知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更好呢?我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判定仍没有一个标准,绝大多数教师仍处在摸索和试验阶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可以说是失败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知识不能应用信息ข技术手段,很可能是没有寻求到一个好方法。因此,教师越用越迷茫,仿佛是在原地转圈:用很多手段以后反倒觉得传统教学手段最好。其实这和提倡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并不矛盾,它符合我们螺旋式认知事物的规律,当再反思以前用过的手段以后,会发现对教学还是有作用和帮助的。
二、人为性因素
教师要先对自己本学科知识体系有良好的把握。由于知识内容不同,学生需要接受程度不同,教师在选择教法时都要有所考虑,例如需要教学的知识偏重于感受,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如何利用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感受、体会;教学知识偏重于应用,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如何利用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能应用,换言之亦是教师对内容要准确把握、定位,这才能在不同的教学手段中有所选择。
教师出现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处理的问题,也就是掌握这些本身专业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对于教师们来说的确很困难。
1.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它的性质就是一种依托现代技术的教学工具,是支撑教与学的教学手段。好多教师一提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马上就在知识中选,适合或不适合,哪些课能用得多些……其实是本末倒置,是应该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来选择教法。
2.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并不是技术含量越大的信息技术方法越要提倡应用,如果在一节课中用PowerPoint能实现教学要求,就没有必要应用Flash。从™效率方面考虑也应该提倡易操作、易实现的信息技术手段。
3.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多少?又能应用多少?教师实际教学中的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能不能实现?好多教师都提及过,自己设想这样的方式呈现,但技术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的确也是应用信息技术时的问题。
4.在一节课中完全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它们本身并不矛盾,即使是在网络教学模式下难道教师就可以完全离开教授式学习了吗?重要的是分清侧重点。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好,传统教法也好,本身这两种教学手段并不矛盾,教师在选择的时候绝不是非此即彼,是在分析比较以后,慎重选择教学手段,不断能寻求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效果比较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工具,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学效果。如果两种教学效果相差无几,但是花费的时间、财力、物力却大相径庭,在选择教法上也要有所思考。
有的教师反映,自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成的课件,学生只用了三分钟,以后就再也用不上了,所投入的时间和产生的效能极其不成比例。这也使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障碍。也就是要关注运用的实效性、高效性。
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呢?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灵活、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交互性,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展和自主探索,以此为基础实现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数学教学结构,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感知、领悟、理解、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发展历程,开拓数学思维,发展创新意识。
1.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进行校本化处理,使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充分使用
数学知识包含计算与解决问题,统计与应用,空间与图形等方面,每一内容都相对独立却又互相应用和影响,将知识进行校本化处理,使这些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通过不断的研究,学校提出了多个数学学习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小脚丫走天下”、“废纸中的数学”、“七巧板”等等。
“小脚丫走天下”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它以游戏棋的形式,用课件方式呈现,学生每计算正确一道题都可以前行一步,图案设计美观,学生往往是数次计算仍兴趣盎然;“废纸中的数学”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计算知识的运用,创设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七巧板”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进行开发。这些经典课例每一个都依托信息技术呈现,而且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一节课,而是在于为数学一类知识的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2.对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使根据不同内容选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尝试更科学合理
信息化教学有多种模式,例如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现代远距离教学模式等,它们各有优缺点,在设计教学时选择什么模式是需要教师思考的很重要的问题。好多教师无法选择。正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能因内容而科学选择,在设计需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时,教师通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设计需要学生感悟、体会的课时,教师又可以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因课而“用”,不再是为“用”而“用”。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更进一步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是科学的、符合课程标准ภ,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校展开了多次培训。有的培训是针对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有的培训是针对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这两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信息技术进一步与学科整合创造了可能。
4.校本课程开发中师师之间交流、师和外界交流促进信息技术发展
每位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不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但可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合作地进行课程开发。例如,这节课需要动画设计,那么对Flash技术掌握较好的教师可以进ซ行,师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教师可提供脚本由专业公司制作,专业的制作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更加充分。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使教师专业发展展现良性循环状态。
5.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设计共享使信息技术再运用起点提高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积累再创造的过程。每位教师的经典课例设计都可以共享,正是这种共享让教师的再创作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把握不再是零起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学校还应建立资源库,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
6.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课程需要呈现的方式,信息技术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经验教训反过来进一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新想法,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未来的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使人能终身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提供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而且信息技术还可以为我们做得更多。设想某一天,数学教师准备讲授一节新课时,很多经典课件可以直接使用,很多新的想法可以自由体现;当学生坐在电脑前练习计算时,教师不再陷入批改的机械重复中,计算机可以第一时间统计出学生的完成情况……这些不会只是梦想,需要大家不断地努力和尝试,将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梅英 网络教学现实缺陷分析《小教研究》2003年11期
[2]熊梅 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张晓玲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6期
[4]钟绍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教育情报参考》2007年12期
[5]初娜娜 正确理解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学技术能力培训的过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1期
[6]宣伟光 巧用网络资源 激活数学课堂《教育情报参考》2007年12期
[7]陈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