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军事理论课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实现了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军事理论课应用体验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就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自身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提出利用课堂(主阵地)、校园(主载体)、社会(大舞台)三个体验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体验式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军事理论课;应用探析
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四条不仅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而且还规定在军事课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自此,深化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逐步提上日程。随着高校军事理论课改革的深化推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走出“自我中心”,改变单向传授的“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现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投入、理念的认同、情感的共鸣、知识的领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勤于动手,以增强大学生的“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有国才有家” “国富民强”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几年来,我们尝试采用了战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演讲、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不同的体验教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1]。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 ﭢ教学观和教学形式”[2]。很显然,体验和体验式教学的关键词大相径庭,都强调体验、实践。我们追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认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尽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3]陶行知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这种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对体验式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实践观的另一种阐释。可见,只有通过实践已被社会公认的观念和认识才能变成每个个体的观念和♥认识,而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通过体验的过程,这种观念和认识才能内化和强化为大学生的观念和认识。
(二)学习理论基础
“体验”一词的起源出自《淮南子・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而体验式教学最早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David Kolb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知识源于掌握经验和转化经验的结合体”[4]。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遵循具体经历(感觉)、思考观察(ป观察)、抽象概念(思考)、主动试验(做)四个阶段,如此反复,构成学习循环。根据主题的不同,所有这些可能发生在瞬间、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学习者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点进入学习循环,如果所有四个阶段都经历了,那么学习者将会很好地完成对新任务的学习。Kolb模型之所以称为体验学习,是因为模型中体验是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其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解个人学习模式的途径,同时也揭示了能够应用于所有学习者体验学习的循环。
(三)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战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演讲、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这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便于参与的体验教学方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激发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体验,使他们的各种需求在体验过程中得到满足,引起学生身心和活动的变化,从而达到通过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教学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在军事理论课中的具体应用
军事理论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校园、社会三个体验平台。近年来,我校通过搭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个体验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有效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体验式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大家通常认为,课堂就是用来进行理论教学的,其实不然,课堂也可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场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开展诸如战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等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学习,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战例教学,它是运用典型战争、战役、战斗实例,研究军事活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多媒体✌、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战例,进而把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概念、原理、观点变得充满趣味,学生通过对典型战争、战役、战斗实例的分析和讨论,了解作战指挥背后的思路、方法,从而培养自身洞察战争本质、捕捉战争特点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军事问题的能力。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我在讲授“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时,就是采用了战例教学法。为更好地帮助同学们了解信息化战争除拥有机械化战争原有的一些作战样式之外,还增添了诸如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站和心理战等与传统作战不相同的新的作战样式,我精心挑选了“科索沃战争”这一典型战例,对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精确打击等新的作战样式进行了视频展示,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讨论分析,逐渐“进入”战例情境,此时我再趁机设置一些思考题,以启发和引导他们进一步剖析战例。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非常愉快轻松。可见,战例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方式将战例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将枯燥文本的学习转为生动有趣的体验,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二)校园――体验式教学的主载体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载体。军事理论课要充分利用校园这个平台,开展校园体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实施校园体验教学。一是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如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组织观看《百年潮・中国梦》、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等题材的影视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利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5・4”青年节开展大型升旗、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利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节日开展“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 “国防在我心” “我为国防献青春”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或主题演讲活动,增加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敬意。二是拓展国防教育平台阵地。除充分利用原有的国防教育宣传橱窗、图书专架、展室、横幅、标语等传统媒介之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防教育平台阵地,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宣传。如我校校级主流媒介包括校园网、广播站、校报、校园APP、微信公众号、园区LED电子屏等,学校运用校报国教专栏、学工在线网、湘农国教网、滨湖之家网等平台开展国防教育宣传,并开通湘农学生公众微博微信平台,利用电子屏等载体播放国防教育公益广告,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宣传的质量和效果,浓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校园氛围。三是加强课外军事爱好者社团建设。把那些爱好军事、崇拜军人、向往军旅生活、喜欢新式武器装备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军事爱好者协会,并定期开展“国防杯”军事知识竞赛、“讲武堂”军事知识讲座、 “纸上谈兵”时事研讨会、军事微电影拍摄、户外拓展训练(NERF软弹枪射击、骑行、无线电测向)、野外拉练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学习军事知识,体验军事生活,这样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和综合素质,又可以提高学校国防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社会――体验式教学的大舞台
社会是学校的延伸,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大舞台。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是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军事理论课不能局限于室内课堂,而要突破教室的围墙和考试的樊篱,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舞台,开展好社会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组织:一是参观访问活动。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革命传统佳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瞻仰英雄故居,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二是调查研究活动。针对民众比较关注的一些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家的机会深入街道或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开展诸如军民联谊篮球赛、爱国主义电影联映、民兵训练开放日等“国防教育进社区” “国防教育进农村”活动,推广“小学生讲故事、大学生讲体会、老干部讲传统”的国防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军营一日”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进军校、军事基地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全景式地了解军人一天从早上出操到整理内务、军事训练、就餐,直至就寝休息的一日生活制度,从中感受军人的纪律观念和意志品质,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四是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春节慰问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军人、了解军人的机会,提高军人“现身说法”的力度,进而提高大学生爱军拥军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
三、应用体验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树立师生双向自主性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把自主性的主体定格为学生,只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是一种单面的自主性。在体验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天性,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无疑应该要做的,但自由具有共享性,教学中同时也应该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如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内容自由的选择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机会。当然,教师的这种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教材,需要以教材为蓝本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设计教学,也就是说,这种自主不是绝对的,而是理性的,包含着责任、理性对自由的控制。教师在设计教学中,一般应考虑三个方面: 是否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是否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是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可见,这种师生双向能动的自主性,不仅使学生能够轻松的习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寓教于乐。
(二)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者等多种传统教师承担的角色,而且还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和体验的促进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等其他教学方法中所没有的多个新角色,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学识修养、胜任力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景,理解体验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非预设性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将体验内化。同时,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动机,洞察其想法,促进学生去体验,还需要有敏锐的觉察力和良好的促进力来保障实现。此外,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团体协作能力,对体验式教学的有序、顺利开展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体验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形式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及进一步深化,各学科都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勤于动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学科都适合开展体验式教学,一般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比较适合于体验式教学,而那些侧重于理论阐释、推演、释义的基础性学科不太适合开展体验式教学。同时,每一种教学形态,都有它自身的适用范围。体验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形式。我们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时,应该正确处理体验式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体验式教学不需要排斥异己,可以与其他的教学形式求同存异,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博采诸多教学方式之长,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24-125.
[2]肖海平.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2004(1).
[3]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
[4]Kolb 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