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升,原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摒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为人们所推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生态化建设,促进经济内涵式发展。据此,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快产业生态的科技创新,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儒家的“天人合一”凸显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与不可分离的关系。道家的“顺应自然”体现了人类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佛教的“众生平等”显示了人类对生命的保护和敬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要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文明思想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影响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提出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形成。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现状
江西确定“工业强省”战略后,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全力推进光电、新能源、生物、航空、铜、钢铁、化工、汽车等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光伏、风能与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等核心产业体系。将江铜集团打造成铜冶炼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九江湖口建设千万吨级钢铁生产基地,支持新钢集团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力;将南昌、九江、景德镇、抚州打造成汽车制造企业的产业集群地;新余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打造为高纯硅料和多晶硅铸碇切片的基地;南昌市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先发优势,致力于薄膜太阳能电池ฑ、发光半导体的研发、生产。
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油料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基地。比如:在鄱阳、都昌、星子等环鄱阳湖沿岸的县市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加强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在德安、湖口、彭泽、永修等县市积极推广优质良种,提升棉花、油菜单产和品质;在贵溪、余江、东乡等县市充分利用丘陵山地资源,重点发展水果产业、油料、茶叶、中药材和花卉产业。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推进产业生态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建立准入标准机制,对项目的耗能、耗水、“三废”排放等采取强制性标准;另一方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通过迁移补贴、土地置换等手段,淘汰落后企业;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
3.1健全法律法规
一是推进立法体系建设。加快对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重点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法规,针对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及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推进执法体系建设。首先,强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生态资源、环境、卫生、食品、水利、质监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建立健全部门执法责任制;其次,强化对建设项目立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实行经常性执法活动和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政策和执法检查。
3.2加快产业生态的科技创新
二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促进生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重点扶持的产品及建设项目,建立完备的项目库,通过技术改造专项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外贸出口财政贴息资金等相关专项资金,对其给予资金支持。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引导和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生产企业,如太阳能发电、工业废热回收利用等,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3.4建立生态税收机制及价格机制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由现在的“谁污染、谁付费”转变为“谁污染、谁缴税”,逐步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环节的税收链条,按治污费用不小于排污费用的标准,实施累进的边际税率,使税赋能正确反映环境成本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加大非循环经济的企业经营成本,从制度上引导其向循环经济方面靠拢,并辅以适当征收生态税种,比如:开设水污染、二氧化碳、垃圾税等税目,缴纳的税收作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专项经费。
建立差别化价格机制,依据国家节能减排差别化电价政策,对高能耗企业,严格执行加价幅度,通过峰谷差别化定价,引导企业优化用电方式。另外,配套制定超定额加价的能耗、电耗、水耗政策,进行定额管理,统筹规划使用配额,推行累进加价的收费政策。
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环保部门制定排污总量的控制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排污单位,以排污许可证方式进行指标的下发,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排污单位之间可对排污指标进行交易,以此鼓励排污单位通过技术进步和环境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并将治污获取的富余指标进行有偿转让和变更。
3.5建立信息披露及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ღ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仅涵盖政府环境信息,也包括企业环境信息。首先,要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长效对话机制,尤其是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披露制度。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重大决策要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自觉接受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并要求将意见的反馈结果给予及时公布;其次,要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对与环境相关的重大决策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会审,并适时通报各重大决策中环境保护的落实情况,协调环境与发展相冲突的有关问题。
同时,必须建立实时的监测预警机制,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首先,完善生态经济动态监测网络。在技术层面,运用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对辖区内的水质、污水排放、空气质量等进行监测。其次,建立水质和空气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立由环保部门牵头,水利、气象等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紧密配合、协同高效的水质和空气监测预警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