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黄泥塑世界

时间:2024-12-26 02:35: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我希望用大自然赐予的泥巴,来丰富一个完整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希望用粗犷中见细腻、敏感、丰沛的泥塑手法,再现黄土地上快要消失的民俗风情。”河南省周口市郸城泥塑第五代传人张振福说道。

泥巴,随处可见的产物,在艺术家的手中,经过精雕细琢,就变成了被赋予强大生命力的产物。在泥塑手工艺人眼中,一抹泥巴,足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泥巴的塑造,则是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期望。

千百年来,泥塑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传播于世界各地,诉说着古老国度的历史文明。据史料记载,最早关于泥塑的文字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中苏秦止孟尝君入秦故事有传泥作上偶的记载。之后,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大多以人物、动物造型为主。 在民间,泥塑也被称为“彩塑”或“泥玩”, 人们以泥土为泥塑的原料,通过手工捏制的方式,结合中国书画技艺中勾勒、描绘、染色等手法,突出乡土特色。

伴随着生活不断的传承,中国的泥塑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在千年的演变流传中,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泥塑的生产,著名的产地如无锡惠山、陕西凤翔、河南浚县、山东高密、天津“泥人张”等,其中天津“泥人张”彩塑、无锡彩塑、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敦煌莫高窟泥塑等尤为出名。

不同的泥塑派别,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更适于室内陈设;惠山泥人则主攻吉祥祈福题材和戏剧题材,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凤翔彩绘泥塑则以泥玩具、挂片和立人为主,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

在一个个民间艺人的手中,天然的泥巴,再加上廉价的材料,转眼间就被制作成了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张振福就是中国民间泥塑艺术的传承人之一,这位在2013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艺人,将自己的泥塑艺术定义为“黄土地”系列,意图用泥塑阐释普通人生活中最具动感的瞬间。

走进河南省周口市郸城泥塑第五代传人张振福的泥塑世界,那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玩意显得格外耀眼。展柜上、案台上都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半成品泥塑。这些泥塑或是在等待风干;或是等待秃上底粉;或是等待彩绘,一件件泥塑的背后,包含着张振福的心血和创意。

“这就是我们在坚持的艺术,在最普通的泥土上施以微雕,再用彩绘的形式逐描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就使得普通的泥变得栩栩如生,千姿百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也传承了泥塑的技艺。”张振福说道,“这种制作不同于传统泥塑,它省略了一些环节的同时更加注重还原黄土的质朴本色。这土乡土色的黄,让来人一下子就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气息,见到的人都很喜欢。”

在他看来,豫东农村的生活场景是他所有泥塑艺术作品的生发地、源泉地,他将那些可爱有趣的豫东农村生活画面都化入他的作品中,用热情饱满、夸张粗犷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在中国整个泥塑领域都是独树一帜和别有风范的。

这些“黄土地”泥塑作品的用料也很讲究,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张振福选用的泥则取材于郑州花园口黄河边的淤泥,美名为“黄河千年澄泥”。

在制作台上,张振福拿起一包黄泥,然后打开,举起黄泥,重重地摔下去,再揉合, ت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这样可以将黄泥中的杂质混合,没有裂迹。”

据介绍,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和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硬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的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张振福将制作泥塑的前三个步骤演示一遍后,他顺手拿起案台上风干好的泥塑开始着色。忙碌的身影夹杂着娴熟的技艺,不到20分钟,最后的一道工序也完成了。

谈到制作工具,他指出所用工具只是一些小木棍。“大一些的工具,做塑神像可以用到,小的木棍可以抠抠眼、耳朵。”张振福指着最细的一根木棍说,“捏捏鼻子、嘴都要用这个。”

《盛世欢歌》是张振福众多作品的典型代表,锣鼓齐鸣、唢呐声响的泥塑画面,反映的是上个世ฟ纪五六十年代豫东农民对祖国繁荣昌盛表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党的政策好,农民翻身得解放,对祖国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我当时只是想创作出一件反映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作品。”

如果没能深刻体会农民生活的现状、对黄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是无法创作出这些入木三分的作品的。1967年出生的张振福,父亲是皖西一带有名的民间艺人,受其影响,张振福自幼便喜欢泥塑艺术。后来他专攻美术理论,研习泥塑艺术功底,还专门到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参观学习泥塑技艺,尤其多次到豫东农村采风,让他对农村的生活场景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艺术感情,他意识到这才是他艺术的生发地和源泉地。

正是对于生活的领悟和对泥塑技艺的精通,张振福用泥塑再现了100多个农村生活场景,用500个泥塑人物创作了一部“中原文化史”,如几近失传的摆方、推磨、唱评书和卖油翁、小货郎,即将销声匿迹的剃头、编篮、纺花、织布等。

“我希望用大自然赐予的泥巴,来丰富一个完整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希望用粗犷中见细腻、敏感、丰沛的泥塑手法✍,再现黄土地上快要消失的民俗风情。”张振福如此阐述自己作为一个泥塑艺人存在的目的所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