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涯的那些日子
这些天,因一则“天涯被卖”的传言,把承载了太多人回忆与寄托的天涯又拉入了大家的视野。
“想起天涯摇曳的芳草,想起天涯无处不在的相逢……”这么多年,手机换了不少,但网友为天涯写的《想起天涯》这首歌却一直保存在我的手机里,我会偶尔的听一听,感觉依然有如初的亲切。作为曾经天涯人的我,想起那个百花争鸣、唇枪舌剑的天涯,仍然激动不已。 人文的天涯
天涯的老板968很独特。印象中,他从来不炒员工。即使员工离职了,也是可以随时回来的。这被称之为“回锅肉”,有的同事都“回锅”了好几回,都成腊肉了。就在前几周,还有领导叫我回去。我们的离职群里有几百号人,在我们心中,天涯是我们永远的家园,而天涯的过去和未来是每个人都心心念怀的话题。
968还是一个经常自弹自唱的音乐爱好者,当年他曾经好几次说想举办一场全国性的吉他大赛,在网上征集原创歌手,一起来整一场大趴体。他自己说他本意是成为一名记者,却不料误入IT深处。其实,我们认为他更是一个诗人。作为掌舵天涯的灵魂人物,具备诗人气质的他一直坚持保留天涯的“壮阔”以及“澄明”。正是这种追求与情怀,天涯呈现给大众的,始终是一个精彩绝伦而又不失人文情怀的天地:天涯杂谈、舞文弄墨、关天茶舍、闲闲书话……
记得在2006年,那时天涯刚刚尝试商业化,而在这之前,天涯基本上是靠968炒股赚的钱和海南本地的另外一个网站“海南在线”给养着的。这个情况我们员工都很清楚,在我们市场部无钱可花的情况下,也去拉客户。当时找到一个客户愿意投放几万元尝试一下,很兴奋,立马和同事一起为客户策划了一个线上活动。让我们意料不到的是这个帖子被版主给删除了,我们恢复之后又删除又恢复。这个活动帖最后变成了我们各自的理论甚至对骂的战场。
没过两天,这个事情被投诉到了968那里。结果是让我们在帖子中给版主回复公开道歉,那叫一个委屈。也由此,让我们知道了天涯的版主不好惹,我们员工都不敢得罪。某个同事给我说,其实在968眼里,版主、网友是排在第一位的,客 ッ户第二,我们垫底。这么一说,我突然不觉得委屈了。更奇妙的是,这个事情虽然对客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个客户却和我们连续合作了7年,且年年增加广告费。
在200
8、2009年那会,天涯的流量非常高,每天的UV值近1000万,随之而来的广告客户也暴增。为了承载更多的客户广告,不得不改版,计划把帖子页右侧1/3改成广告位,就如几大门户新闻页面结构一样。我非常清晰地记得那天早上改好了,可到了中午又改回来了。原来,很多网友给968打电话,说不好看,改了不熟悉了。968抗不住,中午就让技术部同事给恢复了原样。我在内部开玩笑说,古有朝令夕改,咱天涯可是朝令午改啊。
多年来,在快速积累财富的互联网界,天涯却以其近乎“固执”的态度独守一片净土。我是2013年底离开天涯的,那一年也是天涯的离职高峰期,似乎离开成了常态,不离开反而还有点不好意思。那一年天涯已经收不抵支,已经处在危机四伏的状况之下。亲爱的968曾说:宁愿慢人一步,也要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家园。而这个理想家园,就是天涯“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的定位。 真实的温度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大致出现了3次比较明显不同的大规模舆论聚焦特征。在2000年前,国内互联网刚刚起步,相关网站依赖于传统纸媒内容的转载,因而主要由大众媒体进行舆论议程的设置。在2010年前,特别是以天涯为代表的论坛类网站兴起,改变了原有单项信息传播的舆论生态,使得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兴趣和特点进行自由的表达,这是天涯辉煌的10年。而这之后,舆论主阵地也发生了转移。
1999年,天涯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起步而诞生。来这里的网友不乏国内著名的作家、学者,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文采飞扬。网友宁财神当时发的一个帖子《天涯这个烂地方》,在帖子中罗列了天涯4条之“烂”状。其中一条写的是“关于天涯高人太多,致使许多如我般没有文化的人民群众无法正常呼吸的问题”。正话反说,可见当时社区论坛内的精英牛逼人物之多。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内文化景观也呈现出前所未有、深刻而全方位的文化冲突。解决温饱之后,必然会更多地关注平等、公平、正义。他们都迫切需要有一个可以自由地表达与交流,碰撞思维、指点江山的出口。所以这些早期知识型用户都汇集到了天涯,他们所发的帖子含金量极高,各种严密考据,各种业内爆料,不同观点的激荡,吸引了一大帮草根网民的围观。而草根也可以在这里汲取养分,成长为精英。这种良性互动,为天涯的精英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被称之为中国互联网的“活跃年”,当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超过了1亿。当年,天涯社区的网友skyoneline发表了《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重提此案。随后一个月,该案嫌疑人孙某在天涯中发表了《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的申明,公开为自己辩解,使沉寂的舆论再度成为⚥热点。之后各大报纸、杂志甚至央视以纪录片的形式连续报道,将此案的关注又推至一个更新更广的高度。天涯甚至为此案单独开了一个版,为“朱令案”的探讨采集了一个全方位的社会样本。
记得在天涯商业化之前,也就是2005年之前,我们把猫扑、西祠胡同、门户网站等等作为竞争对手;在2006年逐步商业化之后,把博客网、POCO作为竞争对手;¡在2007年把新浪博客、百度贴吧作为竞争对手;在2008年又把开心网、豆瓣作为竞争对手……当他们出现或者壮大时,总有一些唱衰天涯的文章。但是都没成真,反而有的先挂了。我开玩笑说,天涯向左一看,☤全是对手,向右一看没有对手。这使得我们在天涯鼎盛时期,意淫地坚信,天涯将永远的牛逼下去。
而借助移动互联的微博、微信在这段时间迅速崛起,这些具有封闭性私人属性的即时社交平台迅速盛行,碎片化信息传播的方式,凸显出传播媒介逐渐转向了私人化的发展趋势。天涯,作为始终以首页为中心化的公众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点了。不仅是天涯,同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受到明显的冲击与困惑。这是一场来自技术迭代的☢革命,传播方式及载体都变了。
当然,游戏规则也变了。天涯的价值在哪里?天涯还有机会吗?
以天涯的知名度上新三板肯定没有问题,但资本归资本,无论如何,天涯还是要回到社区的本身上来,回到网友身上来。需要明确自身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并创造出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或许才是正道,才能长久。从国内外社区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社区似乎已经逐渐脱离了虚拟的范畴,正在以不同的面貌一步步走进甚至缔造着真实生活。
其实,天涯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走。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天涯+真实的线下,也许可以碰撞出很多有趣的项目、盈利的方法。记得几年前我在内部工作论坛发帖,建议天涯可以联合各个城市有资源的版主或者知名网友在各自城市开设“天涯客栈”,联合经营。把当地特色与天涯元素融入进去,线上对线下进行推广,线下的资源又可以反馈到线上成为资讯,让天涯的“家园”真正落地。我认为,人,是天涯最宝贵的财富,挖掘出来,并一起成长,一起获利。
当然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更替,天涯的交流方式,至少目前还没有其他网络可以取代。这种深度的沟通与思辨,长期的交流与探讨,是我们浮躁的社会所需要的。而处身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希望借助天涯这个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有可能获取足够的关注,而改变命运―这或许是天涯独特的价值。
想起在五六年前,开车送968去机场的路上,聊天时他对我说,很多事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当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现在,似乎明白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