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不去的“时差”逃不掉的“必须”

时间:2024-12-27 03:44: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薛忆沩是一个对时间有着高度敏感的人。语言的考究、数学的精准与诗性的浓郁常常在他的小说中水乳交融。他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如题目所示,他的最新中篇小说《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一篇有着强烈时间与时代感的波澜壮阔的小说。在时间的流驶与空间的穿越中,主人公X(人物的符号化正是薛氏小说的又一强烈印记)经历了最为丰富的一天,这一天如此漫长而特别、神奇而悲伤。

在小说中,关于时间的深广思考是以“时差”的面目出现的。它强调的是时区的差异及时间对人的阻隔。那些身心的不适、记忆的模糊、情感的☿淡漠和人际的隔膜皆与此有关。如果说时间强悍如刀,那么时差就是锐利的刀锋,会让你的撕裂感更甚。所以X从异国返乡时,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陌生感。陌生的街景与粗鲁的白人,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家人、恋人和朋友,同学会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都在提示着穿越而回的主人公所置身环境的人是物非。从某种意义上说,X就是一个活在时空缝隙中的人,因为时空的切割与当下中国暂时失联,然后在突如其来的空降与社会文化语境的错落中变得恍惚不安。就像小说中那趟不断晚点的列车,他跟不上这个飞速运转、千变万化的时代与世道。然而在国外除了对蓝天与安宁的感慨,亦看不出X与这个世界有多大的关联。所有生✌活过的地方都变成了异国他乡,X由此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局外人。那种陌生与不适成为横亘于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永远过不去的“时差”。

让人疑惑的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两个时空的切换为什么会让X有如此之大的落差感,让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清澈穿向雾霾?这里面有着作者对当下国情的关切与反思。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大国地位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期的激变、复杂、多元乃至价值观的混乱,让人们内心与外在的雾霾常常不期而遇,现实与魔幻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时间成了一个高密度的充满各种信息爆炸的容器,包容着作者对当下中国各种社会现象与时代症候的扫描,芜杂而混乱,而X在飞机上跟邻座的白人谈起的关于“两个父亲”的隐喻尤叫人印象深刻。这让我想起戴锦华所说的大时代象征秩序的坍塌后的中国位置,这是一种社会层面上过不去的“时差”,它呼唤着与经济发展相称的文化自觉。

“时差”还意味着人对时间的选择性记忆。时间因人的主体感受而被压缩或拉长。线性时间因此被打乱。那些对主体产生重要影响、打下深刻烙印的时刻或事件,成为人的生命记忆中过不去的“时差”。小说用个体经验中的时间节点,不动声色地衔接起一个个历史事件,让人可以窥见广阔变幻的社会语境。因为距离之远,才会思念之切。过往的熟悉会在回忆中变得更加亲切美好,过去的遗憾在时间的冲刷下也会更加清晰光亮,所以X才会怀念那个已经荡然无存的故乡,怀念旧照片中“没有吃亏只有开心”的孩提时代;所以同学“芋头”才会对中学时的暗恋对象锲而不舍:“我特别想得到从前想得到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可是,如果说对远的思念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丝对过去的美化色彩的话,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X对现实的失望不适也包含着距离之近与冲击感之强的原因?也就是说,“时差”多少会影响到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态度。

还有对未来乐观态度的反思。这也许是作者如此精心选择时间切口的良苦用心所在。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对于X而言是多么漫长而丰富的存™在,它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时代的最后一天,它是新旧交替的节点。它让X因为父亲的去世被客观卷入一场遗产的纷争,而“遗产正好就是混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杂烩”;它让X因为姐姐的羞辱走进曾经恋人的卧室,用一场性爱来缓解内心的疏远与伤痛;它让X因为空间的穿越神奇地经历了两个时区的新旧交替;它让X回忆起生命中经历的其他的“最后一天”;它也揭示了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线性时间上,人们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小说中让学生写新年打算的中学班主任,可能孕育中的新生命,首尾呼应的男女对话与猫的声音情感的变化,出租车司机的新年期待,都充满了这种指向。人们为什么会乐谈新旧交替的意义,为什么那么喜欢宣布“时间开始了”?“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看重新旧交替的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喜欢对未知的、未来的事物进行一个美好乐观的预期。新生命的延续与对未来的期待成为穿透现实雾霾的想象力量。而当这种线性思维被死亡的阴影笼罩之后就变成了一种时间的无意义和生命的无奈感,就像那位在床上等死的班主任一样。

这多少有些悲凉!小说的后半部一再感慨与追问“这一切是偶然还是宿命”?当对时间的乌托邦想象被现实无情击碎以后,生命中剩下的是那些你不得不面对的“必须”。

这“必须”是有悖主观意愿的客观因素和外在力量。它是你生活与生命中的那些天然的、血缘的、约定俗成的、理所当然的、道德伦理的、思维惯式的、不可置疑的命定的存在。它是规训,也是羁绊。X的父亲病危了,他“必须”回来;有关遗产争夺的“最后的晚餐”,他“必须”参加;“时间不多♪了”的班主任,他“必须”去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必须”去亲临感受。它是个体置身其中的不可改变的文化语境与时代背景。

这“必须”是生命际遇中的偶然与必然。在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预期与必定,可能与偶遇,意料与意外。它们交杂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的命运。在X所经历的这漫长的一天之中,与亲人、恋人、同学、旅客的各种交集都是这偶然与必然的结果。但不同的际遇也让人发似曾相识之叹:遭遇同样的排卵期,机场闸口的送别,中学校门的离散,咖啡馆里的约定……各种机缘巧合、有意无意背后,总有遭遇相似、历史重复、回到原点的时刻,它在冥冥之中改变着个体人生的航向,提示着生命中可能的悲凉。就像小说最后那条不可或缺的注释,在出租车司机的新年热望中,在小说结尾男女主人公的甜蜜对话中,它在暗处不动声色地给你痛心一击。

这“必须”是从生到死的旅程。鲁迅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那就是:坟。”这是人的生命中不可逃离的“必须”之旅。X的“必须”之谜却是“始于死亡终于生命”:父亲的死亡,旅途中邂逅的像死去的女儿一样大的天使少女,可能孕育中的又一个女儿。生命有终结也会有延续,X对时间节点的敏感、对少女的惊喜,对新生命的期待,都见证了这一天的特别与神奇;然而有生年就会有卒年,从在父亲的墓地前开始,X便学会了在各种场合下意识地进行生死之距的丈量。出租车司机的幻灭是偶然造成的,又包含着不可预见和控制之因素带来的必然与悲剧。

如果说“时差”是经,“必须”是纬,X却找不到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标。为什么X会成为一个逃离时代现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社会局外人与心灵漂泊者?先是社会事件的刺激,让他有了悲观情绪,他想通过与前妻的性爱获得某种拯救,也因此 ッ拥有了自己的女儿;然而女儿的夭折加重了他的精神创伤,他又通过离婚来逃离;后来是姐姐的羞辱及在恋人那里奇异地获得“家”的感觉。也就是说,在X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走向中,他对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受伤和逃离的过程,而且希冀通过性爱来冲淡和化解这种伤痛。然而,身体何以抚慰心灵?它的短暂与虚妄只会让生命体验更多一份宿命感。


上一篇:《乡愁》观后感
下一篇:温柔的乡愁

TAG标签:ldquordquo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