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兄弟在淮阳

时间:2024-12-26 01:51: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淮阳西柳湖中,有一高丘,是北宋文学家,时称“宛丘先生”的苏辙任陈州教授时的读书台,名之曰“苏亭”“子由读书亭”或“苏亭莲舫”。明人曾对此台进行了重修,并在重修碑中写道:“先生遗迹之在陈者惟斯❦亭,陈人之思先生者尤因之至久不衰焉。”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四川眉山人。晚年居颍川,号颍滨遗老。苏辙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胞弟,父子合称“三苏”,系“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家原本是四川眉山的名门望族,父亲苏洵思想独立,个性古怪。相传,他有了孩子后才发愤读书,却因文章而名声大噪,且他的文章以自己鲜明的个性自成一家,不为两个才°气纵横的儿子所掩。其母程氏,大家女子,生下六个子女,只有最小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活了下来。

少年的苏辙体弱多病,曾得过肺病。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其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苏洵父子三人同时离家进京赴试,时年苏轼21岁,苏辙18岁。第二年,苏辙兄弟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熙宁元年(1068年),刚继位的宋神宗很想有所作为,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苏辙兄弟虽然反对因循守旧,但也不同意变法的理论,因此卷入了政争。熙宁三年(1070),苏辙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不久,苏辙被贬为河南推官,又不去赴任,适逢苏家挚友张方平,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京城任陈州知州,便推举苏辙为陈州教授。

淮阳曾经是古陈国的建都地,历史上曾长期称“陈”,北宋以后称陈州。淮阳在历史上有三个辉煌的时期:一、作为春秋十二强国之一陈国的国都,它是陈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二、在汉代,它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城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陈在楚夏之交,通渔盐之货,其民多贾”。楚指江淮地区,夏是冀鲁豫的总称,说明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三、北宋都开封,陈州是开封东南的屏藩,地理位置比在其他王朝更为重要,商业和旅游活动都十分活跃。

虽说北宋时陈州的地位比以往更重要,但丝毫不能减损31岁的苏辙被贬后的抑郁心情。官派教授本是闲职。在诗作《初到陈州》中,他道出了自己不得志的无奈和初到陈州复杂矛盾的心绪:“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疏慵愧韩子,文化字潮州。”

诗中说自己想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归居田园不成,又没其他办法安身立命。说是来陈州传道,其实只是来消磨时间,虚度光阴。“俎”和“豆”虽同属祭品器物,终因差别大难以融合,只有诗书能让自己眼前有点光明。但著文章这样的事自己也试过,又很怕自己不合时宜的文章误了学生。诗的后半部分说他闲居已久,天天饱食终生无所事事,只是把痴爱的书放枕边研读,去淮阳的西柳湖边和柳树消愁解忧。像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那样,因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当时鳄鱼为患,无聊时作祭鳄鱼文。

仕途的失意让苏辙心灰意冷,闷闷不乐。他以书为乐,读书读累了到柳湖边走走,在这片碧水中消忧散愁。一天,苏辙读《易经》解闷,忽然开窍,日有升落,我何必为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忧心忡忡呢?想着,他来到平日散步的西柳湖,划起一只小船,划着划突生一念,我何不在这样美的地方修台读书取乐呢?怎能因眼前的挫折自暴自弃呢?为这一想法,苏辙欣喜若狂,于是他告诉陈州知州张方平,说要用自己的俸禄在柳湖里建一个读书庵。

因干旱少雨,那年的西柳湖有一片片高地露出水面,苏子由便在湖西北地高台上建了一个读书庵。书庵茅草盖顶,简陋朴素。读书庵周围湖水青青,柳树依依,非常寂静,从此苏辙就和西柳湖有了不解之缘。

正是因为弟弟苏辙在淮阳的缘故,九百多年前,沿着清澈美丽的沙颍河, 苏轼曾三次去那里与弟弟会面。.

苏东坡第一次去陈州是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他在熙宁二年从☑四川老家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回到京城开封,王安石正在神宗的支持下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这位年轻的文坛新星本来会得到王安石的重视,但苏轼对变法表示异议,连续上书反对,结果,政治上非常被动。所以,这一次去陈州很可能是找他的老弟苏辙交换对朝廷的看法。苏氏兄弟的感情很深,见面后一年,苏东坡写《戏子由》一诗。诗中写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诗中说,宛丘先生身高如丘陵,学舍却小如舟,时常低头诵读经史,忽然伸腰头顶屋;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旁人羞愧而先生却无所谓。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岂肯为了避雨而求秦优(优旃)之助。诗人以东方朔、殿前的卫士比子由,以侏儒、秦优喻当时的宠臣,于戏谑之语中称赞子由宁愿清贫而不屈己求人的秉性。诗中又说,低陋的茅屋,家人争吵不安的居室都是微不足道的,还是让精神无拘无束地遨游于宇宙吧,对子由把眼前的困苦、纠纷置之度外的精神分外赞赏。后一部分是自嘲自己无功却居住在杭州一个富丽宽敞的地方,衬托其弟“宛丘学舍小如舟”的不公。诗中“如今衰老俱无用”与“文章小伎安足程”都是反语,是愤慨之辞,写作此诗时,诗人方才36岁,子由才33岁,这正是他们才华横溢、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苏轼因为反对新法,一再要求调离京师,到杭州任通判,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通判是副职,职务清闲,西子湖畔又是文化人向往的地方,所以,苏轼对这次下放并不感到压抑。由于古时交通不便,朝廷对官员上任的时间要求也相对宽松。苏轼六月出发,一路上他东游西逛,探亲访友,直至十一月底才到杭州,足足走了四个多月。.

他的一位南方的朋友知道他口快笔锐,好发议论,写诗提醒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石林诗话》)。但苏东坡一离汴京便一路高歌,从开封唱到陈州,从陈州唱到江南。当时,从开封到杭州全程可行水路,由颍水经淮河,过长江走江南运河,陈州是途经之地。宋时,淮阳县境的惠民河直通开封,“陈蔡之粟,自此入汴”(清《府厅州县图志》)。惠民河在西华县东南与颍水汇合。船过颍水,苏东坡写了《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和之》。那时的颍水没有工业污染,清沏透明,苏东坡陶醉了:“颍水非汉水,亦作葡萄绿”。其三描述了淮阳田园景色:“烟火动村落,晨光尚熹微。田园处处好,渊明胡不归。” 苏东坡在陈州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热情接待。当时的陈州知州是张方平。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年时过目成诵,以神童知名。在四川任职时,特别赏识苏轼兄弟,曾推荐苏轼作谏官。宋仁宗时,他和包拯、欧阳修同为朝中大臣,神宗刚继位时,曾参拜知政事(副丞相)。王安石变法,他是坚决反对的一个,不久,“力请知陈州”(宋史・张方平传》)。苏东坡和张方平既是旧交,又有相同的政治遭遇,况且苏辙又是地方官,所以,这次陈州聚会真是良宵难忘。苏东坡才饮颍河水,又吃陈州鱼,酒逢知己千杯少,眉山的灵气和着中原的陈风,他留下了《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等不少诗篇。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苏轼写道:“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借柳树朝、晚及四季盛衰的不同,“南山孤松”“抱冻不死”来勉励弟弟刻苦自励,做贤明之人。

《淮阳县志》记载:“是时,弟辙教授陈州,轼过之。盘桓太昊祠、铁墓、柳湖、开元寺诸胜迹,题咏甚多。州人黄实与辙游,因与轼善且缔婚焉”。黄实,字师是,陈州人。历任司农主簿,提举京西常平等官。哲宗时,准备提拔到中ณ央工作,有人揭发他和苏东坡是儿女亲家,不能重用,苏东坡正是政治上倒霉的时候。其实是黄实的两个女儿嫁给苏辙的两个儿子,说白了,苏东坡的两个侄媳妇是淮阳的闺女,淮阳出淑女,这也是一个例证。这一次苏东坡在陈州停留了两个多月,直到年底才到杭州赴任。.

此次陈州旧地重游,唤起了苏轼许多淮阳的美好回忆。元丰五年(1082年)秋七月,贬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在千古名篇《赤壁赋》中,对着皎洁的月夜,思绪万千。无望的他,比任何时候都纷忧和虚无。或许在他脑中与弟子由在陈州洒泪而别的场景还在,所以脱口而出“诵明月之诗”,写月未出而先用《陈风・月出》作引子,囚徒般的日子,艰难的生活,对弟弟的思念,那压抑的情感化作飞碟抛出,此时的苏轼,心境与《陈风・月出》里的抒情主人公极为相近。

二十年后,1090年闰六月,苏东坡又一次路过陈州。这时,王安石已经病死,司马光上台废尽新法,苏东坡被调回开封任翰林侍读。他却又上书言事,认为部分新法行之有效,不可尽改。苏东坡在政治上始终不能和中央保持一致,所以,经常出现危机,仅仅在京师待了数月,又被外放到颍州(安徽阜阳)任知州。颍州离陈州不远,赴任途中又旧地重游。苏东坡刚到颍州任职,就为陈州百姓干了件大事。当时陈州正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开挖黄堆(地名),让周边的积水注入淮河。苏东坡求真务实,派人进行水平测量,发现上涨的淮河水比新沟高一丈,上奏朝廷请求制止,得到批准,避免了一次人为的水患。此事,《淮阳县志》有明确记载,赞扬他“造福于陈”。

近四百年后,明成化六年(1470),陈州知州戴昕以东坡“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诗意,重修苏辙读书台。台上建亭,亭基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四周植莲,暗喻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名之曰苏亭莲舫,系淮阳八景之一。清代诗人金允宜在《苏亭莲舫》一诗中写道:“苏湖亭外藕花浮,千载芳踪说子由。几处清歌来画舫,一行白鹭下汀州。碧桐逃暑宜中夏,绿柳摇风似早秋。茂叔风流堪步武,每逢佳日喜来游。”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