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

时间:2024-11-10 14:42: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杜长君为丈夫按摩缓解疼痛

烧炉子追到老婆,转业成了“修理工警察”

于尚清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农村,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他硬朗的身板和温厚的性格。19岁入伍后,于尚清不仅是团里唯一能搬得动卡车轮胎的“大力士”,还是出了名的修理能手,大到汽车摩托、小到收音机手电筒,他啥东西都能摆弄。因在唐山大地震、辽宁抗洪救灾中两次荣立三等功,入伍4年后,于尚清晋升为排级干部。

听说刚上班的城市女孩杜长君不会烧炉子,经常在深夜冻醒,于尚清就每天踩着自行车,赶到几十里外的城里帮她升火炉。即将回部队时,他又耐心地教杜长君,如何在天气潮湿的情况下点火升炉子。两人一遍遍填柴、引火、放煤块,再弄灭了重来……经过多次努力,满身煤灰的于尚清终于开心地宣布:“你 ت满师了!以后师傅不在身边的日子,你也不会受冻了!”

于尚清还从家中找来一块厚实的毯子,为杜长君做了一个可拉上拉下的窗帘。白天拉开了,可以让温暖的阳光照进小房间;晚上拉下来,可以抵御东北夜晚的严寒。如此一来,即使窗外冰天雪地,一回到炉火旺盛的宿舍,杜升君也能感受到无尽的暖意。

与房间里的气温同时提升的,还有杜长君对于尚清的好感DD尽管小伙子出身穷苦农家,又不会说甜言蜜语哄女孩开心,但却对她关心体贴,懂得用行动表达内心的爱。男友多才多艺,会弹琴、拉二胡,还心灵手巧,甚至能把扫帚里的丝抽出来编成小花篮送给她……情窦初开的杜长君,渐渐与情深意重的“兵哥哥”坠入了爱河。

经过一年多的鸿雁传书,两人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于尚清家境不好,没送过妻子什么像样的礼物。倒是月工资42元的杜长君,在结婚时送给他一块100多块钱的上海牌手表。于尚清收到礼物时,既高兴又内疚,拉着爱人的手说:“长君,嫁给我委屈你了。”妻子送的这块手表,于尚清戴了十几年。

入伍20年后,于尚清由部队副团职干部,转业到了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成了治安大队的民警。转业后,于尚清干了些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DD

他先是在妻子上班一年后,鼓动杜长君主动辞职回家,只因不愿意看到妻子的老同事被下岗分流。“老婆,人家生活困难,比咱更需要这份工作,让个位置给他们吧!”虽颇感委屈,杜长君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主动申请下岗。

于尚清夫妇生活的小区有600多户居民,他们中不知道居委会主任名字的人很多,但不知道老于的人却极少。原因是,他凭借在部队掌握的一手精湛的修理绝活,很快成为小区里的“万能修理工”,只要谁家的汽车、家电、灯泡、水管子坏了,只要一个电话,于尚清马上就到,而且手到病除,还不收钱。

“你一个警察,白天在单位累一天,好不容易能回家歇歇,又甩掉警服去爬电线杆、钻下水道去当修理工,图个啥呀!”每逢听到妻子的数落,老于总是呵呵一笑说:“眼看人家有困难,能伸手帮一把就帮一把呗,这也能体现你丈夫工作之外的社会价值啊!”

连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于尚清也乐于施出援手。一个低保户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没钱入学,亲友们知道夫妻俩已经双双下岗,借钱基本无法偿还,所以没人借给他们。于尚清偶然听说了这事,便借给了那家人一万元钱。几年后,他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这笔钱仍然没有还上。还有个外来务工人员在扫大街时被车撞倒,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于尚清当即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并从家中拿出8000元钱,替伤者交了手术费,保住了打工者的生命。这笔钱,本来是留给儿子考大学用的。

当年,儿子于嘉高考失利,带着对父亲的崇拜,也参军去了兵营。

负伤百处不畏惧,哄好妻子去拆弹

2003年9月的一天,齐齐哈尔市萨拉伯尔酒店发现了一枚自制炸弹。案发地正处于最繁华的闹市街区,情况万分紧急。可当时齐齐哈尔还没有专业的拆弹人员,要找拆弹专家,最近也只能从哈尔滨调人,但这颗定时炸弹即将爆炸,时间已经等不及了!

千钧一发之际,曾经当过工兵的于尚清自告奋勇冲了上去。没有防爆装置,他只戴了一顶安全帽。走近一看,老于不免一阵忐忑,他根本没见识过这种自制土炸弹,更不懂怎么拆。此刻,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拆弹,全体人员撤离;要么就冒险拆弹。

于尚清选择了后者。他咬着牙,用手钳小心翼翼地拆除一根根连接线……三分钟后,头上冷汗直冒的于尚清活着走出了酒店,他用颤抖着的声音向领导报告:炸弹拆除了!

中✪午,于尚清和同事们刚走进饭馆点了菜,打算庆祝一下,却又接到指挥中心的电话:萨拉伯尔酒店发现第二颗定时炸弹!顾不上吃饭,他又一次赶到了现场。

第二次拆弹之前,于尚清忍不住给妻子杜长君打了个电话:“老伴啊,今后无论怎样,你和孩子都好好地活着!我这些年只为工作和别人家的事情忙碌,忽视了对你们的关爱,我不是一个称ต职的丈夫和父亲……”妻子在电话中听得一头雾水,以为他喝多了。

就这样,拆了这一颗,又发现了下一颗,一天时间,于尚清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次,共在萨拉伯尔酒店拆除了10颗自制炸弹!如果这些炸弹同时爆炸,无疑会让整条商业街陷入一✯片火海,加上煤气管道的威力,后果不堪设想。

直到深夜12点,于尚清才回到家。一天时间内几经生死的他,却怎么也睡不着,大半夜兴致勃勃地浇起了花,拖起了地,甚至还要为妻子刷鞋……杜长君惊讶不已,以为丈夫神经错乱了。当听完老于白天的遭遇,她顿时吓得大哭起来:“你不要命啦!万一有个好歹,让我和儿子怎么活?!” 然而,生死考验尚未结束。凌晨一点半,于尚清的电话又响了,市局通知他再赴萨拉伯尔酒店,因为又发现了第11颗藏匿在洗脸台下面的定时炸弹。于尚清穿衣起床时,被妻子拽住了,冥冥之中,她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老于,你以前只是个会铁镐的工兵,又不是学爆破的专家,你别去了,成吗?太危险了。”“那怎么行,我不去没人会拆,要出大事的!”一边说着,于尚清已经夺门而去。

这次,他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我要去做一个工作,完事以后告诉你。不管有没有事,明天6点你跟领导请假,回来看看我。”当时儿子在离齐齐哈尔一百多公里的部队农场里当兵。他记得,父亲说到这里就挂线了,电话另一头,于嘉哭了。

但好运没能延续到最后,于尚清在移除这最后一枚炸弹时发生了爆炸,他全身被炸伤100多处,其中整个右手掌被炸裂,食指被炸飞,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

经全力抢救,于尚清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还有100多片炸弹碎片和玻璃碎片只能残留在体内,因为那些碎片所处的位置特殊,要取出来便可能有生命危险。

不久后,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组建防爆支队,考虑到于尚清有拆弹经验,就把身体不便的他调入特警队担任防爆专家。对于尚清来说,他只是个半路出家的“专家”,但工作需要,他义无反顾地上任了。

当于尚清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妻子,杜长君的脸马上黑了下来,气愤地说:“因为拆弹,你都已经成为残疾人了,现在还让你上,这太不公平了。我得找你们领导评理去!”于尚清知道,这是妻子内心真实情感的迸发。他沉思了一会说:“谁不想远离危险?谁不想祈求安全?可我是全局唯一有拆弹经验的人,只要还没残到不能干,就应该干下去。以我一人的危险,换得社会的安全,值!”

杜长君不依,说宁肯让老于辞职,和自己一起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也绝不让他做这份天底下最危险的工作。她撂下狠话:“中国人多了,要干让别人去干。你要是非干不可,那我们就先办了离婚!”

于尚清知道,老伴是个心地慈善的人,就决定抓住她这个软胁进行“感化”。他时不时就拿出一份报纸,把某地发生爆炸案的新闻大声念给妻子听;他还从单位拿回宣传影碟,与老伴一起观看国内近年来发生的恐怖爆炸案。当看到无辜群众被炸死炸伤的惨烈画面,以及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杜长君不禁掩面而泣:“这些歹徒太狠毒了,抓住就应该枪毙一百回!”于尚清趁机说,拆弹专家的出现,就是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啊!

渐渐地,妻子想开了。一天她对老于说:“你去拆弹也行,答应我只打有准备的仗,没有把握的千万别蛮干。你要是哪天没有活着回来,我就陪你走……”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于尚清拥抱着妻子,也红了眼眶,但他还是不忘调侃说:“放心吧,我命里要到120岁时才有下一个坎。”

令人心疼的遗物:一鞋盒的止痛药

2007年,于尚清的身体疼痛开始加重。自从4年前拆弹受伤后,由于弹片和玻璃碎片分散在于尚清的眼底、四肢、膀胱等内脏和神经中,他经常浑身疼痛,只能靠吃止痛片来缓解。每天晚上最难受,能睡两个小时就不错了。妻子最能感受丈夫的痛苦,这么多年,丈夫经常全身疼痛,严重时四肢不受控制地使劲往桌子上摔,晚上更是疼得整宿睡不着觉。不过这些,于尚清在单位里从来不说,连最的同事都不知道。

每次疼得实在厉害,于尚清就加倍吃止疼片。杜长君知道,吃止疼片太多会伤及内脏,可是她也没别的办法。疼起来的时候,于尚清头上都是汗。止疼片的正常功效是6个小时,可对于尚清来说,只有两个小时管用。

有时,于尚清坐下,就会发现腿上鼓起个“小包”,拨弄几下,一片碎玻璃碴子就掉落到了地上。对此,他只是抹点消炎药了事。

身边的人始终帮他对抗着身体里的碎片。妻子已经记不清用了多少擦拭伤口的棉签。在家时,于尚清每次疼痛,杜长君就给他按摩,从头、颈椎到脊柱、腰、腿,一直到每一个脚趾。有时候,饱受伤痛折磨的于尚清也会乱发脾气,而且只对妻子一个人发。杜长君只能像哄孩子一样让着他,哄着他。妻子会无数次地想象,当老爸丈夫终于退休了,她去接丈夫的场景。到那一天,全家人就再也不用为他的安危担心了。 于尚清一家的全家福

电影《千钧一发》就是以于尚清为原型创作的。2008年,电影《千钧一发》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五个奖项,尤其是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成为了这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大的赢家。首映式上,于尚清与妻子杜长君受邀走上红毯。于尚清一直过着恬淡简朴的生活,从来和风光无缘,这次却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番风光和欢呼。他微笑着向热情的观众挥手致意,旁人并不知道,此时,他的全身都在剧烈地疼痛着。人前荣耀的背后,是于尚清夫妇正承受着的煎熬,他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

上海一家大医院提出,愿意为于尚清免费治疗,不过由于碎片的位置,“取出来人可能在手术台上就没了,不❤取可能再活十年,十年后你们再来医院。”于尚清夫妇没有赌,他们选择了离开医院回家乡DD再活十年。因为取出便有生命危险,这些碎片成了于尚清身体中不听话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年后,于尚清的腰椎疼得无法走路,止疼药对他已经没有作用了。到医院一检查,5节腰椎已发生移位,必须做手术。医生用4根钢钉将他的腰椎勉强固定住。

由于长年服药,于尚清出现呕血、便血症状,当地医院检查确诊胃部、肠道黏膜糜烂,建议到北京治疗。

2014年8月,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派了一辆救护车送于尚清来京,车开了将近两天,一起去的还有医生、护士和于尚清的多名同事。

在北京,于尚清每天的治疗费过万,一个月就花了40万元。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都来看望他,都动情地对医生说:“用最好的药、最好的仪器,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保住老英雄的生命,他曾多次让一座城市免遭大难!”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于尚清的病情明显好转。他对妻子说,要在退休后开一家汽修铺,免费为他人修车,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关爱。

谁也没想到,于尚清的情况会急转直下。由于每天透析,他的脊椎,肾,肺,全部神经,全部紊乱了。再疼,他都自己忍着。这次在医院,医生说一名19岁的孩子因为胃酸上返疼得满地打滚,而于尚清愣是一声没吭过。

这些年来,于尚清在危机时刻抱着残躯屡屡挺身而出,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以及日伪时期遗留的手雷、炮弹、毒气弹等就高达2000多枚!

躺在病床上的于尚清插着呼吸器,嘴一直张着,从胃里返上来的血水因干燥结痂。妻子杜长君在旁边,边用棉签去擦,边掉眼泪。丈夫已经失去意识,生命垂危。

来北京两个多月,杜长君苍老了不少,用手捋一下头发,一缕白发夹在手指缝中掉了下来。于尚清病危后,她时刻盯着监测器,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丈夫就走了。她不敢闭眼,实在挺不住了,便在病床边“偎”一会儿。

问她这么熬着累不累,她把眼睛瞪得好大,表情是诧异的:“我好不好能怎么样,只要他好就行了。只要他能活,哪怕植物人我也愿意伺候他。”她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哭腔,脸上布满泪水。

于尚清病危抢救的那一晚,她跪在病床前给丈夫磕头,央求已经失去意识的他不要丢下自己,不要丢下这个家。

然而,2014年11月6日晚,拆弹英雄于尚清最终还是永远地闭上眼睛,去了一个再也感知不到疼痛和折磨的世界,终年58岁。老于走后,同事们为他整理遗物,从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收拾出一大撸各种各样的止疼片,才知道他是怎么挨过了这11年的。同样,妻子杜长君回到家中,为丈夫整理遗物时,发现还剩半鞋盒的止痛片。捧着鞋盒,睹物思人,杜长君泣不成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