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乡思情亦浓

时间:2025-01-13 21:34:2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文章与老舍《想北平》战乱的乡思、余光中《乡愁》几十年的离别之苦、马致远《秋思》的奔波之劳作了比较,认为《我心归去》这篇散文,独特之处在于作家访问法国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其乡思之浓烈,对故乡的别样解读精辟而深刻,☂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关键词:乡思 别样 故乡 眷恋 诠释

乡思是古今中外作家永恒的写作题材,仅我国文学 ϡ史上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唱就有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些经典名句曾经激荡着多少人的心田,催落了多少浪迹天涯游子的泪。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有不少的思乡名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①就是这样有魅力的篇什。

这篇散文是作家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收在《访法散记》中。作家三次去法国,物质条件都相当优越。这次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作家的一位法国朋友C还有过“想不想留在法国”的问话,告诉作家“他的市长朋友可以办成这件事”,“他的父亲与法国总理也是好朋友”,言外之意是只要作家点头,一切就可以搞定了。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优雅的环境,作家却连用四句反问,“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下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一口回绝了C,语气之坚决、语调之铿锵,不容置疑。再看文题《我心归去》,这就让人产生了疑惑,是什么原因使他“身在法国心在汉”呢?答案就是俩字:乡思。是浓浓的乡思使他对国外优越的一切都不在乎,只在乎自己的故乡。

作家的乡思似乎与别人有不同。其一,时间短、思乡切。这次去法国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一个月,居然感觉到“陷入难耐的冷清”,感觉到“这个城市不属于你”,“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认为住在这里等于“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更有甚者,“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接着运用比喻,把这种寂寞、孤独与空虚推向了极致,“到了悬崖的边缘”、“是寂静的深谷”,甚至“连深谷也不是”,因为跌入深谷后的粉身碎骨、头破血流会让人感到实在,而空虚什么也没有。多么恐怖的比喻!这还不算,用“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的细节来形容自己待在这幢别墅里的精神状态,“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就是这种心理最贴切最真实的描写。

余光中的《乡愁》②堪称是写乡思文章的名篇。这位老先生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他的思乡情前后跨度之长有几十年,这首诗用了可以触摸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土地、对大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几十年了,家乡的面貌应该早就由清晰而模糊了,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同一中华被海峡分割的思乡情怀在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读这首诗,这份乡思情能使所有读者感动得潸然泪下,而韩少功只有一个月的国外文化交流就有如此浓郁的乡思,岂不更让人激动、感动?

其二,故乡是什么?不同的作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韩少功的理解有其深刻之处:“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因为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感情上的缠绵而不愿不能割舍。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他的成长经历就会对这句故乡的诠释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了。韩少功,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与甘征文合写了传记《任弼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作家,特别是对祖国文化事业作出过贡献的作家,他用母语创作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当他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即使给他的待遇再好再高,他也绝不会忘掉曾经的故乡,也难怪他在法国由于“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而感到了无法忍受的孤独,以致到了厌烦和拒绝的地步。

因此,他在孤寂中更加想念自己的家,想念她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就理所当然了。在作家看来,“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他没有否认故乡的贫瘠和脏乱,虽然“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但是,“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也就是,故乡有着我们艰辛的付出,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这些,成了作家人在法国我心归去的不可逆原因。

还是让我们来读读老舍的《想北平》③,比较一下两位作家的乡思情。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在北京度过,因此,他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有着真切独特的理解,也为北京写下了不少的散文,《想北平》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一句发自肺腑的“我真爱北平”将作家对北平的思念和盘托出。想北平到底想什么?北平那么大,想北平的任何一处、十处、二十处都只能是以偏概全。作家另辟蹊径,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对母亲的爱,这样,他就有资格说北京的“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题目扣住了,形象突出了。散文写于1936年,当时作者不在北平,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忧心如焚,一个有家不能归的游子,其思念家乡之情ผ,自然比平时来得更为强烈。 于是,作家将北京与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作了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使“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北京,既有大都市的喧闹,也不乏乡野的幽静。如果不是有数十年北京的生活经历,不是对北京从心底里的挚爱,不是对北京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怎么可能写出如此贴切准确的文字?

对老舍来说,四十二年的生活经历,北平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了老舍的生活之中。这也就使得他在叙述北京种种好处的时候,不禁“要落泪了”,结尾一句“真想念北平呀!”一个“呀”字,加上感叹号,强烈的呼唤,饱含了作☤家忧心如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不能回家的无可奈何。

如果说老舍的乡思是战乱之苦,苦于不能还乡而诉之于笔;那么,余光中《乡愁》就应该是几十年的离别之苦、思念之苦;而马致远的《秋思》④则该是奔波之苦了,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悲凉的意境、温暖的农院,可惜不是自己的家。诗人只能牵着一匹瘦马,在黄昏中孤独前行。而《我心归去》的乡思,时间短而怀念深,当属眷恋之苦,不然,何来对故乡独到的诠释!

有人说,散文适宜抒情,较难体现某种哲理,但《我心归去》偏偏表现了很强的哲理性,这也是这篇散文有别于其他作家注重抒情的思乡散文的独特之处。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它把哲理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没有了抽象的说教,增强了哲理的形象性:“雪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动的表达、精辟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深思。有时,他会通过一些特定的场景来表达,像“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读完韩少功这篇别样乡思情亦浓的散文,该有个答案了吧。

{2} 余光中:《乡愁》,《中外名家经典诗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3} 参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 《古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