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汉语语法知识,巧妙解决相关问题
巧用汉语语法知识,巧妙解决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语法是语言的法则,是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语法指“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张志公先生指出:“我们学语法的目的——解决运用语文中的问题,纠正常见的错误,使我们说得、写得更有把握些。”既然语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好、用好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很多高中学生的语法知识严重缺失,以 致学习效率非常低,许多知识点的掌握不清晰、不深刻。其实,学生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就可以立竿见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谈谈如何运用语法知识解决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相关问题。
1、语法知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运用⑴成语题。每个成语由于自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有的只能做谓语,有的只能做修饰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语法功能混乱。如: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2011·全国卷,B项)句中“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可作主语或宾语。
⑵病句题。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按语法规则组成的。不按语法规则组成的句子就是病句。因此,划分句子成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检查出与之相关的病句,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等。如: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1·山东高考,A项♡)句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偷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红楼梦》不是“给予”的主语,可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前加“观众”。⑶连贯题。“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如: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选项略)(2011·北京高考,5题)根据上述方法,在①位置后的分句“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省略了主语“古城”,需要和①句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①句的主语也应是“古城”,应选择“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位置后的分句是“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上面”之前省略了“拱形城门”,②句需要以“拱形城门”为宾语中心语,因此应选择“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⑷虚词题。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又比较灵活,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其语法功能,理解其一般用法。在语境中选择判断虚词时,要分清语义关系、话语对象、表达目的、线索脉络、主观态度,才能恰当地选择。如: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根据所述方法,可知整个语段为因果关系的复句。最后一句为表达结果的句子,该句与前面的四个分句构成了因果关系,即前四句交代原因,最后一句阐明结果,因此③处可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因而”。前四句中,前两个分句又与后两个分句构成了转折关系的复句,因此开头①处就可以用表示让步语气和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尽管”,与第三个分句中的“但是”搭配。②处所在的分句与其
后面的分句也构成了因果关系,可以用“既然”,这样就可与后一分句中的“就”相搭配。⑸变换句式题。做这一类题目时,要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齐”——介词、副词和关联词。短句变长句要将附加成分合理地分配到主干上,减轻排序的难度。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如: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Σ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2☒011·全国卷,19题)根据上述方法,可改为: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而写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常常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以利于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2、语法知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2)翻译题。在阅读文言文时,一般的句子只要能读懂就行,真正有必要分析的对象应该是题目中出现的句子。语法知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句法等方面。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常见的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句法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结构或惯用句式等。如: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1·山东高考,13题①)联系“农人告余以春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根据该句特点,可感知“以罪”“以力”应是后置状语,由此还可以推知,“惧”后省略了宾语,其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动,也可理解为一般动词,“止”也如此。于是,该句就可译为:(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3、语法知识在命题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学生如果能够准确辨别题目的短语类型,就能准确地把握作文♋重点应该写什么。主谓短语的题目,内容重点应放在谓语部分;动宾短语的题目,内容重点应侧重于动词部分;偏正短语的题目,或偏或正,内容重点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列短语的题目,对并列成分要做到辩证分析,照顾周全,不能顾此失彼,绝不能绝对地肯定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如“时间在流逝”(2011·安徽高考),为主谓型题目, “时间”是个确定的主语,“在”表明一直在发生,说明时间一直在运动,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会怎么样,于是“流逝”就成了要突出表现的重点。继而可作进一步的构思:“流逝”可以表现随着时间的运动,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一种恍然大悟,可以表现一种怅然若失,也可以表现遗憾与不甘。“时间在流逝”,可以引发出我们对成长、生活、岁月的感悟。“时间”正在逝去,给我们留下什么?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让我们反思出了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