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库中的瑰宝,堪称民族文化的精髓,理应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下面是一篇研究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论文,欢迎阅读。
一、反复诵读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深情朗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读准字音。读,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则音正,腔圆则韵足。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例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学生大声读诗,把诗中的渭、浥两个生字和朝、舍、更三个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做到声音洪亮饱满。
读出节奏。古诗词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就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教师可以示范读,指出诗句中停顿的位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告诉学生读出节奏的方法,即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读的时候注意做到声断气相连或者采用师生前四后三轮换读的方法,读出古诗的节奏。
读出韵律。古诗词讲究押韵、平仄等,可以采用平长仄短的读法,把诗的韵律读出来。例如朗读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哪些字是轻读,哪些字是重读,轻读的字 ツ是第几声,重读的字是第几声。要让学生明白现在一、二声的字相当于古代平声字,要读得轻而缓;三、四声的字相当于古代仄声字,要读得重而急。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诗方法。另外,诗中押韵的字叫韵脚,漫、干、安三个字就是诗的韵脚。读韵脚时可以比其他的字读得略重一些,声音延长的时间略长一些,但也不能一味地加大音量或者拉长字音,应根据需要来把握重音或者拉长音的分寸。
二、揣摩诗意
在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串讲方式释义。这种方法做到了字字落实、逐句理解,但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应从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领悟诗意。
自主揣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古诗词的意思。例如教学《泊船瓜洲》,可以让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领悟诗义,看插图想象诗句的意思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和体验,比教师用串讲的方式品词析句更加有效。
互动探究。当学生大致了解了诗意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在学习《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教师抛出问题: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字替换诗中的绿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积极展开交流。有的说用到字,有的说用满字,有的说用入字,有的说用过字,还有的说用舞字最后发现不管用哪个字替换都没有绿字用得好。因为绿字既有色彩美又有动态感,把春风写得活灵活现,生动表现出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举象入境
古诗词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诗歌的意象打开来,让学生见到意象,进而领悟诗情。例如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师可以抓住雨、柳、酒三个意象进行教学。雨是送别诗常用的一个意象,表现悲伤的感情。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雨后美景图: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与阳关以西的荒无人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伤感。柳是一个特殊的意象,从《诗经》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就有了借柳寄托离愁别绪的开端。柳者,留也,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酒这个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诗词中常用的,借酒寄别情、消离愁,酒可谓送别的绝佳媒介。《雨霖铃》中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让人深♫感离别凄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抒发离愁别绪的乐曲,出示雨后美景、折柳相送、劝酒话别、荒芜阳关等图片,让学生步入离别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ฑ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古诗词教学中的拓展,表现出读的拓展和写的拓展。一节课只读一首诗是不够的,以一诗带多诗已经成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一是读诗人的其他作品,加深对诗人思想性格的了解,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比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泪的意象链接杜甫的另一名篇《春望》,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分析诗人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悲愤流泪和听闻收复失地时的喜悦之泪,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二是读相同主题的作品。例如,学习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拓展学习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青门柳》等一类描写送别的诗,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执教《赠汪伦》时,结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引导学生写出朋友间依依惜别时的心境。或者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将原诗改编成故事、抒情散文甚至是现代诗歌ฉ。通过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