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灵性”和创新

时间:2024-11-10 13:42: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语文”不是单独设科的,而是和哲学、经学、史学搅和在一起,以封建伦理的经典“四书”“五经”之类为教材。这就给语文教学抹上了浓重的理性说教的色彩。当然,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理性的训练,抽象、概括这类的思维웃能力在语文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公理。它同样也是创新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过分理性化的传统即使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仍然留有阴影。这既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也不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应当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西学渐进,新的学堂开办了。近代语文教学,一方面是语文的单独设科和提倡学习国语;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也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于是,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开始得到增强。教学要从感知入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这一认知规律,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在现代,随着左右脑功能的综合开发研究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对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性的教育价值,无疑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源于感性的形象思维和基于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智素质,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遗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却忽略了对儿童灵性的开发。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所以,大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都曾经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审视语文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重视“理性”的作用,更要去寻求不应该失落而遗憾地失落了的“灵性”的价值。

一、纯朴天真,少有虚伪。儿童是最纯朴的,也最认真,他们对人处事都以真心相看,还没有或少有虚伪的污染。所谓“童真可师”,决非言过其实。显然,这种认真和执着,正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根基,应该得到成人的细心爱护。语文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到手工课上,教师批评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太差,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这是以反话的言语表示了更为强烈的贬斥。但小爱因斯坦以童真之心却把它当成了真话,说“有的”,一面连忙从抽屉里拿出了他第一次做的和第二次做的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老师被他的认真感动了,不仅不再批评他,而且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爱因斯坦的那种纯朴率真的灵性,与他后来成为大科学家,不见得没有关系吧。

二、好动爱玩,少有拘谨。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倾向。因为他们需要从各种角度去了解、认识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而好动爱玩正是他们特殊的认识手段。孩子的好动爱玩,在某些大人的眼里,看来会是十分幼稚、可笑,甚至是顽劣透顶的,殊不知却孕育着具有生命力的发现和创新。被世界称之为“航天之父”的布劳恩,在10岁时闯过一场“祸”:他把6只焰火绑在一辆滑轮车上。当他在柏林闹市区点燃焰火时,滑轮车像箭一般冲向闹市区的空中,吓得熙熙攘攘的行人目瞪口呆。于是,当地警察以破坏公共秩序的罪名逮捕了他。可喜的是他的父亲并不认为孩子是在恶作剧,更不恼火责骂。他将孩子领回家,继续鼓励他试验。由于布劳恩得到了深有见识的父亲的呵护,他的灵性才没有遭致摧残而泯灭,终于在日后能将“探险1号”人造卫星送入航天轨道,还首次将人送上月球,而被尊为“航天之父”。由此可见,在孩子的好动爱玩中,不是正闪耀着许多创新的火花吗!

三、敢想敢说,少有顾忌。“童言无忌”指的便是孩子敢想敢说,想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那种天性。随着年岁长大,阅世日深,挫折多多,一方面可能是日趋“成熟”,但另一方面,岁月的风霜也会磨平个性的棱角,学会了“察颜观色”“话到嘴边留三分”,那种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的谨小慎微,这显然会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孩子敢想敢说,大胆质疑,乐于发表独立见解。这,从根本上关系到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导读《布衣元帅》(讲述徐向前元帅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的课文)时,一位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帧照片说:“这照片上的徐向前元帅头戴铜盆帽,拿着手杖,身穿夹克,脚着皮鞋,很像个资本家,与课文中写的怎么不一样?”把党和国家领导人说成像个资本家,使全班同学一下子愣住了。教师却没有指责这位小朋友,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封信给编课本的叔叔阿姨,请他们换一幅和课文内容更一致的照片?”一方面又让大家思考:这照片上肯定是徐向前元帅,可我们能不能只从某个时候的“一身穿着”上去判别领导人是不是朴实无华呢?于是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统一了思想:不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参加会议或出访游览,都应当穿着整齐、文明、有时代性。从照片的背景看,可能是徐帅在出访游览时拍的。

四、生气勃勃,少有畏葸。孩子是最富有朝气的,“初生牛犊不怕虎”유,他们没有很多的害怕、忧愁、担心和顾虑,总是快乐地拥抱人生、奔向未来。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出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唯一答案,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另求发现,这正是灵性的可贵体现。一位教师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学生提出质疑:作者写总理吃的“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那花生米到底是增加了还是没增加?教师赞赏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请大家发表意见。于是有的说:“没有增加,课文中写得很清楚:‘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有的说:“肯定是增加了,因为课文告诉我们送来的绿茶有两杯,花生米当然♀也增加了。”教师便充分肯定了后一种意见。不料,学生中还有不同意教师判定的,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不能肯定说增加了,‘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个句子告诉我们,连作者也搞不清是不是增加了,在不知道只有周总理一人时送来的花生米有多少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分辨是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另一位小朋友说:“作者的意思只是说明花生米很少,争论‘增加了’还是‘没增加’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坚持己见,使教师只能对孩子的这种精神表示折服。

五、直率热诚,少有心计。不工于心计、巧于盘算,这在成人的眼中往往被视作“傻冒”。但不能否认,这正是孩子的可贵天性。对人对事的直率热诚、纯洁无瑕,由于想得不是很周到往往使孩子本来没有恶意的言行,被成人误解为淘气捣蛋。在阅读课上读《景阳冈》,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的脚上有几个爪?”教师很不满意,以为是故意捣乱,便随口说:“这与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吗?你怎么不问老虎身上有多少毛?”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而发问的学生十分尴尬。这时有个学生却非常认真地举手说:“我在书上看到过老虎的脚有4个爪,像梅花,前面的四个肉垫,都有爪,后面的一个肉垫,没有爪。”多么直率、热诚的孩子,这正是他们的灵性!如果我们误解了孩子的纯洁心灵,难道这不是一种过错吗?

热爱儿童,保护儿童固然重要,但尊重儿童,关爱儿童的灵性则更为重要。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以承传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为己任,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因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始终是伴随着审美活动进行的,而自由和创造正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基于人性的灵性体现。有人说,孩提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因为幼小的孩子心灵是自由的,他们不顾清规戒律的制约,也少有世俗情理的束缚。正是这种可贵的天赋的灵性,给予人们以无限的创意。我们都看重理性的教育,珍视感性的教育,但必须更加关注灵性的教育,注重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天资的养护,为建构语文教学的创新体系而奋力探索。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