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的“适合”与“忠实”
新闻翻译的适合与忠实 一、新闻翻译的变译性
新闻翻译是一种重视宣传、服务于政府和满足于国外受众,且以变译观为策略理念的翻译概念范畴。 新闻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1]40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隶属于非文学翻译范畴。新闻具有大众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这要求新闻译者在翻译时要时间短、译文及时准确。[2]32新闻译者在提取原语文本中的信息内容时应该以原语文本为主,但语言选择和表达形式却必须以国外受众为主。只有适合国外受众理解过程的语言选择和表达形式才能达到新闻翻译对外交流的目的。[3]61因此,新闻译者如果忽略了国外受众这一根本的文本接受者,而一味地按照中国人自己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去运用译入语,则会导致国内受众的赏心(即仍然保留了原语文本中的文学形式)和国外受众的伤心(由于文学形式弱化了原语文本中的主要信息且背景信息不足而不能准确获得信息要旨),从而导致新闻译本停滞在国内受众阅读层面,起不到外宣的目的。
例1,原语文本:绍兴乃越瓷之产地。
译语文本: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4] 122
由于了解中国历史,所以国内受众很容易从译文中获取信息,且还能收到英语学习的额外效果。因而国内受众无疑会给这个译文用词简练、信息明确这样的评价。但国外受众并非如此,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背景信息不足,并不知道瓷器叫做越瓷的原因,也不知道绍兴为什么会被叫做越,所以只有不顾国内受众的赏心,而去照顾国外受众的伤心,把国外受众缺乏的历史信息增添到译文中,才能使外宣翻译真正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且无形中也宣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因而,译语文本需要改为:
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 Yue is a state name used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4]122
这样的译语文本虽然违背了国内受众的赏心,但也纠正了新闻翻译的目的导向。本来新闻翻译的译语文本就不是让国内受众阅读的,当然也不是不可以阅读。只是当新闻译者的国外受众和国内受众在阅读品味和需求上发生冲突时,新闻译者应该首当其冲地以国外受众的阅读需求为翻译策略选用的出发点。同时,这里的增译策略只是在原语文本的信息基础上使原语文本中的暗含信息予以明确化,并没有因此削弱或者改变原语文本中显性信息的传播,反而是对显性信息传播的助推。因此这种增译并不能构成否定新聞译者对原语文本忠实的行为依据。
例2 ,原语文本:乐山山水清秀独特,地理环境优美,历来有绿杨夹岸水平铺之称,举行龙舟竞渡优势独有。
译语文本:Famous for its tranquil river fringed with rich vegetation, the Leshan Mountain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the ideal setting for its Dragon-boat Festival. [4]124
国内读者精通中国古诗,熟知中国人用名人、名言和名诗来验证自己的感受所带来的韵律美和品味提升。因此,国内读者对上述译文会感到伤心,觉得译语文本不忠实于原语文本的形式美,只注重了信息的传递。但对于国外读者,却轻而易举地从译语文本的重信息、轻形式减译处理中获取了其中的要旨信息,即乐山的山水极美,是龙舟赛的合适去处。这样的译语文本无疑会让国外受众赏心悦目,起到了新闻翻译外宣传播的重要作用。译者的此举操作也将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明确地体现了出来。绿杨夹岸水平铺这样的优美诗句在文学翻译中是决不会舍掉形式的,但毕竟是新闻外宣翻译,诗句的忠实无疑会导致信息重要性的降低。因此,新闻译者在基于忠实原语文本信息的考虑上,舍掉了诗句的本来韵味,将其翻译为:tranquil river fringed with rich vegetation. 凝练了原语文本的信息,突出了重要信息在译语文本中的重要性,迎合了国外受众的阅读需求,达到了新闻原语文本信息传播的目的。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译文在非文学翻译过程中比比皆是。因此,并不能因ท此否定新闻译者对原语文本的忠实。
例3,原语文本:故宫建造耗费14年时间,于1420年竣工。
译语文本1: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fourteen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seventytwo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译语文本2: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fourteen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one hundred and forty ☠years before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born.[4]125
两个译语文本对比后显示,两个译语文本都把原语文本的基本意思准确无误地翻译了出来。这是因为这两个译语文本翻译出来的相同的内容是原语文本的显性信息。两个译语文本都做到了对原语文本的忠实,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两个译语文本针对的读者群体是不一样的,所以两个译语文本出于对读者阅读需求的考虑,站在不同读者群认知能力适合的角度,选取了各自读者群熟知的对等信息,将原语文本中处于隐性状态的信息给予了显性化。译语文本1的不同部分:seventytwo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可以让北美受众运用自己熟知的知识去理解原语文本反映的隐性信息,因此译语文本1可以满足北美受众的阅读需求,且适合北美受众的阅读品味。而译语文本2则可以让欧洲受众运用自己熟知的知识去理解原语文本反映的隐性信息,因此译语文本2可以满足欧洲受众的阅读需求,且适合欧洲受众的阅读品味。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国外受众感到既新奇又神秘,通过增加背景信息,一方面使传播的信息趣味十足,另一方面又能让国外受众准确获取原语信息,从而提高外宣效果。[1]42新闻翻译与其它的外宣翻译是一样的,都是以国外受众的接受能力为第一考虑要素的,新闻翻译工作者常常需要选择国外受众认知范围内的背景知识将原语文本中的隐性信息显性化,以方便国外受众对原语文本信息的接受。这是外宣译者基于忠实原语文本的信息而适合译语文本读者阅读需求的举措。
二、新闻译者的译语文本读者适合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思维文化指的是由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的差异,也因此构成了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的障碍,这种思维差异是由历史、习俗、宗教和环境等的不同造成的。思维的差异会导致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因此,准确到位的新闻翻译不仅能够提高外宣翻译的效果,可以让国外受众从译语文本中获取对中国不大了解的原语信息,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能够使国外受众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并因此消除以往错误信息造成的偏见和误解。[1]42国外受众阅读需求满足的意识是外宣译者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条件,这需要他们要非常熟悉国外受众的认知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同时,外宣译者也要当心译入语文化与原语文化意识形态背离所导致的国外受众意识对抗的接受状态。这时候,新闻译者就需要把握好读者适合度,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新闻译者和别的译者一样,需要努力让译语文本读者从译语文本中获得原语文本读者从原语文本中获得的一样的阅读感受。[5]317这种译语文本读者适合是保证译语文本在译入语环境中来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例4,原语文本:全国政协
译语文本:The Nation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a basically powerless advisory group. (Time. March6, 197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全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机构和组织形式。体现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360百科:2016)。因此,绝不是《泰晤士报》所言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没有权力的顾问机构。
例5,原语文本:解放前
译语文本:before the Communist takeover in 1949 (US New World Report, July 8, 1999)
解放并不是共产党简单的接管,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真正地让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这种翻译无疑会让其美国受众将中国的解放理解为在中国只是一个简单的换届选举,这种错觉思维势必会构建错误的受众意识,会让美国受众将中国共产党错误理解為是和中国国民党交替执政的。
例6,原语文本:人民日报
译语文本:The Peoples Daily, the Communist Partys mouthpiece ( ﭢTime,Sep25,2000)
将《人民日报》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这种译后阐释无疑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新闻译者必须有争夺话语权的意识,将国外报刊中的错误思维构建因素逐一澄清,通过自己译文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去抗衡这种错误的偏见,纠正国外受众的错误评价意识也是新闻译者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候新闻译者的读者适合意识就会由原来的满足阅读需求转向纠正评价意识。
例7,原语文本:劳改农场
译语文本:Reform-through-labor farm, virtually Chinas detention camp in disguise (Time, Sep25, 2000)
劳改农场本是轻刑罪犯劳动改造的地方,通过劳动让这些罪犯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将劳改农场翻译为detention camp in disguise 即伪装的拘留营,无疑是贬低了劳动农场的真实内涵。这些专有名词的贬低翻译会无形中玷污中国共产党在国外受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产生错误思维的构建,接着会对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正面新闻产生怀疑和不接受态度。因此,新闻译者的受众意识改变与纠正必须是读者适合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样的西方权威报刊以这样的意识形态传播中国的政治性专有名词,且综观报刊界内无处不在。这种原意扭曲性翻译无疑会对西方受众造成一定的错觉思维,由这种错觉思维构建的受众意识是构不成外宣译者的先前翻译考虑条件的。因此,新闻译者的读者适合度是需要界定的,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奴性倾向和仆从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政治的严肃性要求新闻译者在新闻翻译过程中必须坚持原语文本的意识立场,用客观公正的译语文本去说服国外受众纠正自己的错觉思维,而不是超越读者适合度去盲目地仆从这种错觉思维构建的受众意识。
三、新闻译者的บ策略适应
国外受众有很强的否定意识对待中国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译者不能为了满足国外受众的这种否定去背离国内政治意识形态,从而在新闻翻译中呈现奴性倾向和仆从行为。美国多家新闻报刊的涉华报道显示,美国主流媒体多以异化策略翻译中国的特色词汇。[6]82文化虽然有强弱之分,新闻译者也不能因此在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呈现仆从态度。新闻译者必须在弱势文化的现状中努力争取原语文本的话语权。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新闻外宣环境中,新闻译者应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层面关注自己的读者适合度并配备相应的策略适应。
译前理解:前辈黄友义先生把外宣翻译原则浓缩为三贴近原则:即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贴近;与外国读者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相贴近;与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相贴近。[7]27三贴近原则实则为译者译前的三理解:中国发展的真实、国外受众的兴趣、和国外受众的认可。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站在译语文本读者阅读需求的角度[7]27,首先对原语文本的信息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一是确定原语文本中那些信息与国外受众的阅读需求是吻合的;二是确定国外受众的心理思维模式是否合理;三是确定外宣翻译策略的受众意识是否掌控在度的范围内。
译中技巧:新闻译者在翻译策略选用时需正确评价国外受众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新闻译者绝不是按照原语文本一字一句地机械翻译,而是在尊重国外阅读者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对原语文本信息的提取:一是删减那些削弱主要信息获取度的部分;二是增添国外受众概念不清的背景信息。使国外受众最大程度地接受新闻译语文本。[7]28 具体翻译策略为:减译、增译和转换。
減译是去掉误导国外读者视线的非主要信息,为了方便国外读者获取原语文本的显性信息。举例说明: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搞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被翻译为:We must firmly commit ourselves to the central task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entrate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keep releasing and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原语文本中的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是同义词,在原语文本起着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用,但在译语文本中即便ษ都翻译出来也会被翻译成不同的词,且字数未必相同,原来的朗朗上口作用在译语文本中是不会出现的。却在重复出现中弱化了原语文本中核心信息的地位和明显度。所以把这两个词共同翻译为concentrate on 既简练又不影响译语文本读者对原语文本核心信息的掌握。
增译是补充国外读者不了解的背景信息,以方便国外读者正确理解原语文本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过程。例如,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翻译为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无疑可以让中国的专有政治名词地地道道地介绍到西方译入语文化中去,但这种翻译的方法在丰富了译入语文化的同时也使国外受众倍感困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这个英语短语所能体现的中国政治文化内涵,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国外读者是绝对不可能轻易接受这一中国政治词汇的。但如果在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后面增加与之相关的背景信息Chinas Parliament [4]130,则会让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这个汉语音译词在国外受众明白的情况下乐于接受并悄然进入译入语文化。
转换是通过从译入语文化中寻找对等的文化信息将原语文本中的信息予以明示,旨在能够让国外受众轻松接受原语文本的某个显性信息的过程。例如,将金鸡奖翻译为Prize of Golden Roster---Chinas Oscar[4]125,将鱼米之乡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 Chinese version of Romeo and Juliet[4]125,便是在译入语中分别找了Oscar和Romeo and Juliet这两种国外受众耳濡目染的意象词与汉语中的金鸡奖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构成译词和形象上的对等,最终为了方便国外受众轻松接受。
译后校验:新闻外宣译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闻翻译的交际效果,因此新闻翻译初稿形成后校验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译后校验需要关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译语文本中有没有漏掉、写错、或者多余的字词;二是译语文本中有没有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句子;三是译语文本中有没有从原语文本中选取不当的新闻外宣信息;四是译语文本中有没有国外受众难以理解的新闻外宣信息。
四、结论
新闻翻译工作者是忠实于原语文本的,在新闻翻译过程中的读者适合意识是新闻翻译的必要条件,也是所有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考虑的因素。这种读者适合是建立在国外受众正确的原语认知观基础上的,新闻译者在照顾读者适合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奴性倾向和仆从行为的发生。对于不正确的国外受众意识,新闻译者一定要努力构建合理的新闻外宣话语权,首先纠正其错误认知观,其次再考虑对其认识新闻外宣译本的阅读需求。[8]78新闻译者在译前需要抽取原文信息和评价受众认识观,译中采取增译、减译和转换策略适应受众阅读要求,译后需要将文本层面和受众层面的环节认真梳理一遍,从字词层面、句子层面一直到信息提取层面都需要校验一遍。新闻译者在纠正国外受众对新闻外宣信息认知观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