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聆听与感受音乐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观念之中,有提到行风之说音乐不仅要与阴阳之气,四时之风相同,而且要能够作用于气和风,将人对世界,自然的理解通过风传扬开去。
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大音希声。从字面意思来看,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却没有声音。包括一些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解读傅佩荣: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傅佩荣解读老子》);陈鼓应: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音响(《老子今注今译》);任继愈:大声音,反而希声(《老子译读》)。这从表面上来说,就会显得很矛盾,可是当我们抛弃音响这个物质外壳,而从道上去把握音乐,一切也就明了了。道家学派主张能够体现出回归大自然,与天☯地同在的音乐,而且音乐形态的组合方式也不要复杂激烈,主张简单,追求淡和;音乐不要具体表现在某一种事物上,要留有余地,讲究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同样的道理在道家学派的庄子所提到ฆ过的至乐无乐中也有体现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这是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追求来描述我们对待外在事物的态度。正如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追求吃喝玩乐,丰衣足食,那么这样的生活便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了灵魂,就算存在,也只是一副空荡的躯壳。类比到我们对待音乐上,当我们面对着音乐,但却只是关注到这个音乐的演出有多大的规模,这个音乐的构成有多么的复杂,那这样的音乐欣赏对于我们来说,就只剩下时间上的浪费,并不会带给我们任何触动心灵的意义。
此外,在庄子《齐物论》中也有谈到与音乐、声响有关的人籁、地籁、天籁。所谓人籁是指人所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大地,大地上各种孔窍所发出的声音;而天籁则是风吹万物所发出的声音。与人籁、地籁相比,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它泛指自然界的各种จ声响,比如风声、鸟鸣、泉涌等等。这种种声响,凝聚天地与日月的精华。我认为,真正的音乐其实就是天籁,它是大自然中最本真,最空灵的声音,只有我们进入这大自然或者说进入这音乐之中,用心去感受这其中的风吹草动,泉涌鸟鸣,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被触动。
表面上来看,风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无声无响,如何去听?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我们会感受到,风在穿过我们的指间,风在拨动我们的发丝,风在亲吻我们的脸庞,风在抚摸我们的心房。风,其实就是音乐,当真正懂得音乐的妙趣,何必去纠结于它的声响?听风不就是这大音希声。其实,为什么会选择风去聆听,因为我 Ü认为风不像水,不像山,不像树那样,会让人看到它们大致的形态,从而会使自己的心对他们产生固化的认识。风的形态是多变的,每个人心中的风都是不同的,也正是每个人对待音乐的态度,也是不同的。道家有过这样的表述:鼓角则丧商,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就是说,要保留音乐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具体表现在某一种上,要留有余地,讲究言外之意。所以,这聆听音乐要像听风般,去寻找与这大音希声之间的和谐。
在我们平时生活的环境中,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音乐也是一样。大自然中处处都有音乐,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乐声,总会有触动到我们心中最深處的音乐。当作曲家创作出一部作品,我们去听,去演唱,去演奏时,音乐中便会有了我们自己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感情。这种理解与感情,如果只是记住了音乐的旋律与节奏,那是肯定无法产生的。听风也是听心,美的音乐是有它的灵魂的,用听风的感受去触摸音乐的灵魂,大音希声的含义我们自然会懂得。
音乐这条道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永远没有尽头。对于真正爱音乐的人,他的心一定是和音乐紧紧的连接在一起的。音乐之美,要用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