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桥沥青砼路面平整度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路面平整度是道桥工程的重要技术指标,为了提高路面平整度,使之达到设计标准水平,必须提升与优化沥青砼的施工技术,并对整个施工过程中予以实时的监控与管理,了解关键的施工技术,并对重点环节予以把控,运用科学的沥青砼施工技术与工艺。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了道路沥青路面的特征,并对道桥施工中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控制要点及影响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提高道桥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有效方式,以期为道桥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桥工程;沥青砼;路面平整度;施工技术
道桥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提升路面施工质量,了解具体的施工机制,确保施工后的路面与施工设计要求相符。在道桥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在施工过程中应不断进行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加强对道路施工的控制,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中沥青路面的影响因素而合理应用施工ฃ原料,确保施工过程的科学性,进而保障施工效果。
1道桥沥青砼路面的特征
与其他路面施工方式相比,沥青路面施工应用的材料有显著不同。由于沥青路面的表面较为平整,机动车行驶于之上时,车身相对稳定,不易出现颠簸现象。然而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相对复杂,应在施工周期内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尽量降低施工工期,进而满足道桥沥青砼路面的施工需求。在路面施工中,施工速度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如果施工修复方式使用不当,将难以分析路面的稳定性与施工强度。基于此,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施工方式的选择与优化。在使用过程中,沥青路面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发生损坏,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保养与维护。
2道桥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控制要点分析
(1)人的因素。人是道桥施工的主体,因此施工工作人员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力以及责任意识都会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产生影响。基于此,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进而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2)施工工艺。施工时施工工艺的选择会对施工进ฉ度以及施工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可有效提高路面平整度。通常来说,施工工艺越精湛,采用的设备与机械性能越佳,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将会越好,可以显著提升道桥沥青砼路面的质量。
(3)施工材料。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单位必须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并合理选择材料存放地,避免材料因受潮或出现变质而影响其使用性能,进而有效提升沥青砼路面的平整度,提高道桥沥青砼路面的质量与使用年限。
(4)结构层。结构层的刚度与强度是决定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要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可以承受车辆的负荷,防止车辆行驶时在路面上留有车辙或导致路面沉陷,进而实现路面平整度提升的效果。同时,还要对路面表面的杂物与油污进行及时清理,注意钻孔取芯时不要出现孔洞,确保施工工序的合理性,不采用交叉作业的方式进行沥青路面的施工,进而保障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5)自然因素。沥青砼路面会受到地质、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道桥沥青砼路面工程中,如遇低温或雨天则要停止施工,在温度条件适宜时再进行沥青的摊铺,进而使混合料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提升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6)机械设备。选用适合的机械进行沥青路面的摊铺,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提升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基于此,在沥青砼路面施工中,要对机械设备的引进与操作进行严格规范,按照技术规范科学进行混合料的摊铺,保障摊铺的均匀效果,避免发生沉降问题,进而有效提升路面的平整度。
3影响路面平整度的具体原因
(1)路面基层施工质量。基层施结构的施工质量会影响整个路基的质量,然而在路基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填筑材料以及碾压材料质量与施工要求不相符。部分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施工成本,而选择质量较差的低价材料作为填料与碾压材料,进而影响了路基及路面的性ฌ能,路面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路基施工完成后,施工人员未及时进行路面的维护与保养,可能会导致路基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路面的完整性与平整度,这会对道桥沥青砼路面的质量以及使用期限产生影响。
(2)桥梁涵洞两侧及伸缩缝路面的质量问题。在对桥梁涵洞的台背进行填土时,由于受到作业面积及施工空间狭小的影响,机械设备施工难以符合规定的标准,进而导致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在路面长期使用过程中此问题将会日益严重。填筑台背的材料难以达到设计的刚度要求,也是出现沉降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桥梁涵洞或路基的连接处存在微小的缝隙,在降雨过程中,雨水会渗入到空隙当中,使路基遭到腐蚀与损害,进而导致沉陷或严重崩塌事故的发生。在桥梁施工中,伸缩缝的类型选择不合适或施工处理不到位,都会引发沉降问题。桥梁桥台的基础部分会沉降到持力层,虽然其沉降值相对较小,然而其与路面的沉降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出现不均衡沉降问题,进而破坏路面的平整度。
4提高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有效对策
(1)控制下承层的平整度。由于沥青砼路面的结构体系是层状的,自上而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底基层以及垫层。在这些层级当中,如果下承层不平整,将对会上一层的平整度产生直接影响。在运用水稳砂藤进行基层施工时,可以进行平整度的有效控制,由于水稳摊铺时的厚度范围为18-20cm,其松铺系数较高,对平整度进行控制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在摊铺过程中不断进行松铺系数的调整,以确保其控制效果与设计要求相一致。具体的控制措施如下:同时利用两台摊铺机进行施工作业,在施工开始前分别在路肩以及中央分带的边缘进行控制桩的设置,桩间距离以10m为宜,并根据设计标高进行桩高的标注。在摊铺路段的中间位置加设一排桩距为10m的控制桩,施工前需对路段中间距边缘处的距离进行准确测量,并根据设计标准进行标高与摊铺厚度的计算,采用红漆在各个控制桩的二灰砂砾下基层上进行标注,并对标记进行相应保护。施工过程中,要在邻近的两个控制桩上设置三个具有上下调节功能的铁托,以便于调整桩高,铁托上安放两个6m的直尺,准备长于10m且具备一定抗拉性能的线绳,根据设计标准进行标高及摊铺厚度的调整,确保直尺与线绳处于同一水平线,将二者固定后不得随意移动。然后,将钢纤钉于两侧的控制桩,在钢纤绩槽内进行钢铰线的固定,与水稳松铺标高相比,钢铰线以高于20m为宜,确保其比培土标高更高,以便于传感器的正常运行。然后将滑靴放置于中部的直尺之上,确保前面的摊铺机的传感器一侧挂于钢铰线之上,另一侧通过滑靴与直尺相连,根据设计标高进行高度设置。上述的控制方式主要是依据设计标高进行基层平整度的控制,以此保障摊铺厚度符合标准,进而提高沥青砼路面的平整度。
(2)合理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在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如果混合料出现离机,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均匀性将会受到影响。一方面,粗料过于集中会导致沥青混合料之间出现较大空隙,进而使之散热速度提高,这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快速下降。另一方面,如细集料过于集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障将明显减小,进而导致其散热过慢,这会产生碾压推移现象,同时也会使混合料的温度下降速度出现延缓。如沥青混合料中填加的石块过大,在摊铺施工时会影响机械的摊铺效果,也不利于路面的碾压。如混入超大型的砾石,将会对摊铺机熨平板的作业面产生破坏,在碾压过程中,由于砾石具有高强度的特性,对其进行碾压存在一定难度,甚至会在该部分出现面层凸出的现象,这将会对路面的平整度产生影响。基于此,在摊铺施工过程中,应对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粒径进行控制,确保矿料的最大粒径不高于摊铺厚度的50%。
(3)做好施工前准备。在施工之前,要对沥青砼路面的质量缺陷进行弥补,并清理其路面上的 ت杂物,确保其路面清洁度良好,较为平整,不存在明显的突出或凹陷处,确保结构层的各个层面都较为平整,是上层的铺设提供保证。基于此,在路面的各个结构层进行施工作业时,要对基层及中下层的平整度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
(4)选用合适的施工摊铺工艺。摊铺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会对摊铺质量产生影响。摊铺机上所安装的浮动式熨平板可以进行自动找平,而必须在准确度较高的基准面的配合下,自动找平装置才可正常发挥功能。在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基准面控制法为基准线钢丝法,除此之外,滑撬法以及平均梁法应用效果也较为理想,声纳法也是常用的基准面控制法。通常,沥青砼路面的下面层会运用基准线钢丝法确保沥青摊铺机的自动找平装置的功能可以有效发挥出来,而在中层或上面摊铺时则会选用平均法或声纳法。应用基准线钢丝法,可以实现对标高、摊铺厚度以及平整度的有效控制,在应用自动找平装置之前,应预先进行纵坡基准的明确,选择适合的参照物或安设弦线作为纵坡基准。
(5)严格控制碾压温度。在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温度才可以确保混合料的压实,基于此,必须选择适合的碾压工艺,建立健全碾压质量保证体系,对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加以严格控制,明确规定其拌合温度,还要对其出厂、到场温度进行明确,在合理温度范围内进行摊铺以及碾压。温度是沥青混合料碾压工艺的主要内容。碾压全程要经过初压与复压阶段,还要进行终压。在这三个碾压阶段都要对碾压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沥青混合料可以充分压实。
5结束语
在道桥路面建设过程中,沥青砼是常用的路面修建方式,应用沥青砼路面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的平整度,确保车辆行驶时不发生较大颠簸,同时产生的噪音污染也较少,施工方式也较为便利。施工人员应对影响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采用有效的方式提高道桥施工中沥青砼路面的平整度,进而提高道桥工程的质量及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苏立力.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技术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
(14):286.
[2]任佳.沥青路面摊铺不平整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交通世界,2019
(4):108-109.
[3]魏武巍.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施工控制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8
(10):307-308.
[4]刘栋.沥青路面平整度检测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18
(1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