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艺术论文

时间:2024-12-25 14:10: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各位有关艺术专业的同学们,注意啦,范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内容是有关如何写艺术论文,请看看吧。

如何写艺术论文1

摘 要:设计艺术美的创造随着人类自身发展而变化,人类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的审美认知水平的提高发展,所以艺术发展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社会时代发展而发展。换句说法,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变革,艺术形式、作品、内容也会变化。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设计艺术美不简单的是点线面、形态、色彩的组合和高科技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综合设计。艺术的、美的文化内涵使设计艺术美得创造必然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因此了解设计艺术创造中的文化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合理运用对设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设计艺术;民族性;时代性;技术性;商业性

从设计艺术美的发展过程研究其设计艺术发展的规律性。这里我们从自身规律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讨论设计艺术美的制约关系。大体如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体格特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等的概括。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它和周围各民族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因素对于设计艺术发展是自身发展规律、是艺术传统流传和积淀。所以民族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在自己设计作品里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并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华,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不同时代、文化思想会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留下时代的烙印。然而⌛,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虽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艺术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全面认识、宽容选择、推陈出新。设计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并存。所以只有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才有世界艺术的发展。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设计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总是会表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设计艺术作品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与面貌。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审美情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艺术发展,在艺术审美、风格特征、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到艺术品种中的绘画艺术、宫廷建筑、服饰的特征;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女性装束的性感开放;化妆的多姿多彩等。而今天的设计师则更加理性,以大量计算为基础的,其表现手段已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艺术形式。

设计艺术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艺术,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绝对成正比,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决定艺术形态和面貌。如从早期青铜器到商周秦汉成熟的青铜器艺术。再如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生的艺术形式,像电影电视艺术,形象设计艺术、电脑设计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与高科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整体经济密不可分。

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对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是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政治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影响力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 例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米朗琪罗的《大卫》雕像等。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对艺术起制约作用。例如中国的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佛像、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趋势。

综上所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对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艺术也作用于经济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的质量和社会效应,与社会内容联系,更取决于它的审美特质、内涵、创意意蕴。

3 技术性

技术性是指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设计理念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还要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转化为商品。技术性与时代性直接联系。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史表明,设计艺术风格的重大突破,都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可分。如青铜器的形制的发展,冶炼技术编钟的铸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之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又如现代主义设计的“机器美学”也直接与新材料及冲压成形技术相关。每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与真、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对翅膀。一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密切关注科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利用这些最新技术的人。西方的设计师中有相当多的人曾经是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有一种特有的职业敏感。我国的设计艺术要取得大的突破,不仅要在艺术上和创意上有新的发展,在新技术利用新材料方面也应有很大重视。对于设计师来说,技术因素在设计中的艺术魅力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更好地应用。

4 商业性

其实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商业性在现代设计中是设计师必须正视的一个因素。艺术作品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两种情况,功能优先于艺术的作品,适合大众口味而且获得良好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属于经济实用型,可以被公众所接受,能刺激大众消费。另一种是艺术优先于功能的作品,属于奢侈消费,充分体现出商品所有者的地位身份而受欢迎,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则要求设计师自觉意思到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为那些人服务,一个设计师总是具有特定的审美倾向和消费价值取向,而这可能正对应于社会中的某一阶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应该有这种自觉地。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应该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而且从消费的层面也会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只要这个设计师自己的设计定位是准确的,他的作品在这一既定的消费阶层是受欢迎的,这个设计师就是成功的。实际上设计艺术的发展 与商业文明的发展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正视商业文明的竞争刺激了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使传统设计艺术走向现代设计艺术。可以说商业性是现代设计区分于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设计师也应该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一原则,创作出商业上成功的作品来。市场不仅仅是意味着商业,例如一部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一定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才能得到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夏燕靖.中国设计史[Z].上海市印刷十场有限公司,2009.

[2]贾涛.艺术美学大象出版社[Z].罗兰印务有限公司,2013(06).

[3]粱玖.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4).

如何写艺术论文2

[摘要]与文学相比影视起步较晚,是在文学已经相当成熟之后出现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渊源已久,且影视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受到文学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然,中国电影电视也在这种影响中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本文从文学为影视提供文化资源、艺术灵感和表达生活的方法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ღ开研究。

[关键词]文学;影视艺术;影响

法国的艾·菲兹利埃说过:“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电影能够为文学带来什么?文学能够为电影带来什么?’”①近几年来电视剧迅猛发展,它和电影已经成为并驾齐驱的两种艺术形式,并且有超过电影的发展势头,所以“影视艺术”取代“电影艺术”成为人们讨论当代银屏艺术的经典词汇,所以文学和电视的关系也可以归结为上述两大问题。不论是电影或电视,文学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艺术综合程度较高,文学又有严谨而规范的形式,反过来说文学发展的历史比影视要久远得多,影视之于文学的作用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所以本文主要探讨文学能够为影视带来什么的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电影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电视虽然算是一个“年轻人”,但与文学这一“长辈”的影响不无关系,从最初,文学就是电影电视的一根拐杖,对其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电影艺术对文学作品的借鉴,电影创作以文学作品为蓝本。通常电影艺术从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借鉴:一是,电影艺术不是直接取材于生活,而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而来,电影不需要对生活进行提炼,文学已经完成了这一使命,它本身就站在了生活的肩膀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大多都有文学原著,有些甚至就是文学原著的同名之作,把文学作品的故事通过另一种艺术的样式表现出来,这些被搬上银屏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故事性较强的戏剧作品或小说作品;二是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引入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不管中外文学,进行文学创作总有着一定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各成一家以后又相互融通,这些理论和方法像叙述视角、象征手法的运用等都影响着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总的说来,中国的电影艺术可以说是在文学的抚育下慢慢成长起来的或者说是喝着文学的奶水长大成人的。

在世界电影史上,大量的影片是根据名著改编而来的。在中国,有两个时期是电影艺术家们大量利用和借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时期,一个时期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如现代话剧的草创期没有剧本、没有成熟的舞台体系一样,电影艺术的起步阶段缺少专业的编剧,拿不出像样的、让观众喜闻乐见题材,只能利用已成熟的文学资源,像一些小说、戏曲都曾经被电影艺术家看中,用新的艺术样式搬上了银幕,甚至,连当时标新立异的刚诞生不久的文明戏也在借鉴、参考的范围之内;还有一个时期,就是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好多被冰冻多年的作家、作品都有机会浮出历史的地表,不再只有鲁迅在“艳阳天”里走在“金光大道”上,好多被错误评判的作品也得到了到肯定,由于观念得到了解放,在文学创作上,题材也多样化起来,本应是文学的表现、但被禁忌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回归到文 Ü学中来,外来文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不断渗透进来,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电影艺术有了丰厚的改编源泉,可选择的范围大大拓宽。当时有很多电影都是因为原著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所以成为电影的选材,如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198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不但在文坛引起轰动,后又被读者推选为年度“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之后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在国外,一些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大多被电影艺术家所改编,《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等经典影片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

为什么电影必须借助文学这根拐杖才能不断向前迈进?文学到底能给电影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文学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曾有世界知名导演谈到过,文学给了导演很多东西,文学表现生活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个体生命,导演的所见所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深刻了解生活、生命这些复杂多变的命题的真实,文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影视艺术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本身就包含着文学艺术的因素,中国第五代导演是较为叛逆的一代导演人,他们追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但他们的电影依然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很多电影作品也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张艺谋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我们可以就着文学的母体看它们的走向、它们的发展、它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②张艺谋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从“五虎将”时代到“三个火枪手”时代再到“单飞”时代,他都在第五代导演席中稳坐,他的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开掘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对小说中地域民俗的大量表现、神秘文化想象的开掘,都是他的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文学原著是影视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通的,从审美上来说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从形式上来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文学因素也都存在。

文学是电影的拐杖,不单是向电影艺术家提供故事框架,更重要的是向其提供艺术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电影艺术家能用灵魂与作品对话,就像曾经有诗人说的那样,诗人需要听懂花的声音,电影艺术家要把文学看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艺术化了的认知方式。对于诗人而言,要认识世界,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情,无疑灵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诗情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客观对应物。同理,对于电影艺术家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诗人的“诗情之源”。张艺谋曾经尝试着自己编写自己的剧本,但却不够成功。对此他也坦言,如果让导演们自己去写作,他认为他们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淀不够,所以不能写出比较深刻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为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找到来源。他自己也曾经解释说他喜欢在空余时间看杂志、看小说,其实是想找点什么。他要找的不仅仅是值得一拍的故事内容,也是在找让他眼前一亮、无法克制创作的启迪、灵感。从文学原著中寻求灵感不仅是张艺谋一个导演的经验之谈,很多优秀的导演能创作出经典作品来都是文学原著的力量和作用。 文学历史悠久,它是人类对世界探索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生活之外的生存空间。在这源于生活又异于生活的空间中,影视艺术家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审美视角、审美眼光。另外,作家尤其是思想深刻的作家长期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揭示人性的深度、描写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判断国家民族命运等诸多方面,比一般的影视艺术家都要更成熟一些。因此,诸多导演都会把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电影作品的首选,最优秀的导演选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强强联合的趋势使中国的电影艺术得到了不少赞誉。

3.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的引入,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的运用,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

在我国新时☤期后,不仅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的叙事方式、结构方式甚至文学的思潮、技巧等都被电影艺术所借鉴,推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艾·菲兹利埃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学除了能够为电影化的移植提供作品之外,它能够为真正的银屏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形式:神话和传奇、主题、情境、体裁风格、美学观念,尤其是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和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因此,归根结底应把两种语言之间有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放到共同的美学和文化背景中考察。”③

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姻缘关系的基础就是二者有着共同的美学和共同的文化背景,这样,中国的电影艺术就会把中国文学的创作、发展自觉地作为自己的参照物,紧跟在文学的身后以追赶社会与文学的潮流,同时也发展壮大自身,

另外,中国的文学中所蕴涵的民族传统也极具吸引力,它会对电影艺术的文学特征的表现产生强大的影响。因为自身历史久远,中国文学包孕的民族传统较之中国电影要丰富和厚重得多,在文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文学创作者不断进行传递和积累,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电影不可能脱离开中国文学来显示自己的文学特征。文学的传统已沉淀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即便艺术形式发生变化,但核心的民族传统必定会表现出来,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组成要素。诸如意境营造等多种文学的表现技巧都已被影视艺术家运用到了影视作品中来。

电影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它成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必然会结出中国化的“果实”。“意境”是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中国影视艺术家对意境美的追求不仅强化了电影的民族、本土特色,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那一片片旺盛生长随风摆动的红高粱的出现,引起观众无限的遐想与思考,那是对生命力的礼赞之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场景是江畔送别,导演为了营造诗的意境,让主人公远眺江流,只见江水与帆影,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展现了林则徐与邓廷祯的惜别之情。

中国电影向中国文学学习了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境界,这只是文学表现技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先声夺人的运用在电影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来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也沿用这一方法写出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出场。中国电影也从文学中引入了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技巧,在《老兵新传》中,大家正在讨论谁到北大荒工作时,镜头中没有人物出现,而先是一声“我去”的声音,然后屏幕上才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观众对老战士的认识是由声及形。在《幸福时光》中,影片开篇是一男一女关于结婚事情的讨论,直到男声说喜欢胖的、不喜欢瘦的女人时,镜头前才开始出现了一男与一胖女。中国电影能够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它对文学的审美传统及表现技巧的借鉴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学这块土壤,中国电影这个年轻的舶来品,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成ฃ为国际影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上可见,文学在电影电视的发展中真的是功不可没,正如导演C·格拉西莫夫所说的:“文学是一切艺术中间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④

注释:

① [法]艾·菲兹利埃:《文学和电影的关系》。

② 陈墨:《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

③ 《世界电影》,1984年第2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