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简单阐述了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的概念,在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思路,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利率化市场;风险概述;具体分析
长时间以来,市场利率化都是金融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现如今飞经济发展逐步提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对其本身风险的控制上所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地加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重要话题。
一、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的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制订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承担者。既然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那么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其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若“价格”不是由市场来决定,那么整个金融市场也就不能称之为是“市场化”的。什么是利率风险?目前,银行界讨论利率风险时,通常采用巴塞尔委员会对利率风险的定义,即:利率风险是利率的不利变动给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其普遍被认为是银行经营管理中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1.基本点风险逐步显现
基本点风险也就是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利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种风险所引起的。若存贷款利率变化是不一致的,尽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表外业务具有类似的重新定价特性,然而由于利差水平与现金流状况出现了改变,同样会降低银行机构的利润水平或者基本经济价值。
2.期权性风险增大
期权性风险是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隐含的期权所造成的风险,其属于一种愈来愈关键的利率风险。通常来说,期权使得其购买者享有卖出、买入某种标的物的权利,也或者购买者能够以某种形式对特定金融合同或者金融投资工具的资金量进行改变,对于期权购买者而言其不具有义务。若期权与期权合约对购买者ต有利,则期权会被执行;若其对购买者来说是不利的,则期权就不会被执行,所以期权类衍生工具的权利义务是不对称的,进而使得卖方的风险水平增加。利率市场化一般会使得利率增加,存款人将从中受益,其能够对存款进行重新配置,这损害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益。
3.重新定价风险水平提升
重新定价风险即期限错配风险,相比其他利率风险形式,其是最为普遍与主要的。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重新定价期限(针对浮动利率来说)或者到期期限(针对固定利率来说)具有的差异造成了重新定价风险的出现。重新定价风险导致银行机构的实际经济价值或者利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水平改变的影响。若银行机构长期不变利率资产的资金来源是期限较短的存款,在利率水平提升之时,资产业务得到的是固定水平的利息收入,然而由于利率水平的提高使得负债的利息支出增多,这损害了银行机构的利润水平与根本经济价值。
收益率曲线形状与斜率也会受到期限错配风险的影响,也就是说收益率曲线会的移动会出现非平行的现象,这损害了银行机构的利润水平与根本经济价值,进而造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也就是利率期限结构改变风险。通常来说,短期利率会低于长期利率,收益率曲线一般会由于期限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即正收益率曲线),然而若经济处于扩张时期,因为货币政策是反周期的,长期利率或许会低于短期利率,进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的利差收入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不稳定之时,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倒挂局面会多次显现。
三、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思路
1.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依据现代金融公司体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部门,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与首席风险官为监管中心,以董事会为最终责任承担者,进行垂直化监管,保证风险管理策略的科学合理高效实施,合理降低并控制包含利率风险在内的众多类型的运营风险。于风险管理委员会之下建立风险管理机构,赋予其管理整个银行利率业务的权力,由其制定整个银行的利率政策,就整个银行资产负债开展全方位的利率敏感性监管,明确内部利率水平与外部利率水平,就总行对分行或支行的利率授权作出具体规定。
(2)确立规范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利率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四个步骤,即风险辨识、风险度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利率风险识别指的是利用众多策略明确造成风险的原因、风险的特性与出现时期。对于一般性风险,能够在风险发生之前确定对利率风险敏感的各类参数,建立利率风险敏感性系数,并研究其波动范围,按照上上述步骤对一般性风险进行管理。利率风险度量指的是对风险程度或者风险出现的次数与幅度进行测量。在该过程之中,要在财务报表之中尽可能获得所需的初始资料;利率风险处理指的是在风险出现之前或者风险出现之后采取众多手段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影响程度,若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降低其消极影响。风险管理方式具体表现为风险补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程度与风险分散等。利率风险评估指的是对上述三个步骤进行评估,利用合理的评估能够了解风险处理的成效,对风险管理之中的不足进行纠正,明确未来风险管理活动的重点与方向。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银行利润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加剧,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能够降低其面临的风险水平。对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依旧是其最主要的业务形式,这不利于银行机构利率风险水平的降低。
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关注中间业务的发展。然而和国外比较,我国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活动依据处在初始时期。由于金卡工程的开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业务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和国外银行机构比较,差距水平还是很大的。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对自身在信息与现金流等层面的优势进行充分运用,促进业务活动多样化,尤其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步伐,建立新的收益增长点,降低对存贷款业务ป的依赖程度,进而彻底实现资유产优化合理配置,降低利率风险水平。
3.合理配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表现在两个层面,分别是总量层面与期限结构层面。贷款资产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资产。通常而言,短期(期限不足一年)的贷款资产依据合约利率结算利息,而中长期(期限超过一年)的贷款资产按照人行的基本利率进行重新定价。所以,贷款资产的成熟期通常低于一年。存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负债业务,一般为固定性利率。若不把期权风险考虑在内,则合约规定期限一般为负债的成熟期,导致资产与负债之间的不匹配同样包含成熟期的不匹配。银行机构的业务类型对其资产配置有很大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最主要的业务活动为贷款活动,这是其资产分配不科学且单调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监管制度,利用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整合本行的资产与负债,以把其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数量达到最少。
4.运用证券化技术转移隐含期权利率风险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集中市场上存在的基础资产并将其进行重新分割,转为证券,之后将其在市场上进行出售,进而该资产不再存在于原所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之中。资产证券化也就是二级证券化。商业银行由于控制着基础资产,则其易于开展该类活动。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很重要的金融创新方式。资产证券化最显著的特征即资产发起人(也就是初始资产收益者,本文指的是银行机构)现金代替资产负债表之中的贷款资产而存在,出售之后的资产不再包含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之中,也即银行机构把贷款资产出售给因为特定目的设立的实体(即SPV)之时是真实性转让。针对隐含选择权的处理,资产发起人能够把选择权风险的负债与资产全部出售给特设实体,也就是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形式,资产与负债的各类风险(主要为隐含选择权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都存在于SPV之中,SPV利用证券在金融市场之中的交易把上述风险转移至证券购买者。最近几年,我国银行机构纷纷进行资 シ产证券化,最先选择的是房产抵押信贷,而我国银行机构主要的隐含选择权风险来源就是该类资产,所以,为控制隐含选择权风险,实施资产证券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利用合同来对客户的行为进行约束
商业银行在和客户签署合约之时,需在合约之中包含和提权偿还相关的违约惩罚款项,这是对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商业银行能够采取罚金体制与锁住体制这两种惩罚形式。所谓锁住体制指的是在贷款合约之中包含如下款项―在贷款发起之后的特定时期内债务人是不能够提前偿还的。这种体制具有简单、可操作性的优点,在贷款发起之后的特定时期内可以彻底消除隐含选择权利率风险,确定是只能锁住贷款发放之后的一段时期,而贷款提前归还一般大部分都出现在整个贷款期限的中间时段。所谓罚金体制指的是在信贷合约之中明确规定债务人若提前归还信贷资产,则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支付违约金,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由于债务人提前归还贷款而造成的利息损失得到弥补,该体制能够在全部信贷期限里对债务人的提前归还资金行为进行约束,然而却不能彻底消除债务人提前偿还的行为。
若债权人提前支取其定期存款,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依据活期利率来对债权人持有期间的利息进行计算。上述利率折扣,被认为是对债权人提前支取资金的代价,也被认为是对债权人不能履约的惩罚。然而,这种罚金体制同样具有如下缺陷:当商业银行将利率风险转移至客户,则或许会引起客户的不满而失掉该客户。因而,在建立合同体制之时,商业银行应当具有谨慎的态度,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客户的利益。
四、结语
实行市场利率化能够促进我国的金融领域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同时也对银行业的发展有所冲击。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问题,用相对合理的途径将其解决,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