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中的规则和例外在相互依存中对立统一
青年语法学派提出了连续式音变的理论,认为音位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一系列的语音变化现象,这是青年语法学派的一大贡献。但是由此得出音变规律无例外这个结论未免太武断,音位或音位变体的变化只是音变的一种方式,语言的内部是一个动态系统,造词方式的改变、语法结构的变化、汉字书写形式的固定、语音使用频率的高低都会使语音的存在形式发生相应的改变。
1.连续式音变
语音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发生突变。如在北✘京话中,g、k、h与z、c、s只与开合二呼相拼,j、q、x只和齐撮二呼相拼,但是在某些方言中,g、k、h组和z、c、s组也能与齐搓二呼相拼。gi、zi、ji在汉语中同时存在,我们可以从声母的发音部位推知从g到z的语音演变是逐渐变化的:g----舌根音,j舌面音,z舌尖ว音。因为韵母i是个前高元音,所以与发音部位在舌根的声母相拼起来很困难,声母的发音部位便从后往前依次移动。由于各个地区的语音变化有快有慢,所以gi、ji、zi这几组音就同时存在于汉语的不同方言之中,这种共时的现象反映了历时的变化,同时让我们认识到,从gi到zi的变化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
另外,在音节中,发音器官不可能分离式地从一个音段到另一个音段,音节的前后会互相影响,如女婿的婿在《广韵》中是苏计切,按照原来的读音应作si,但是因为受到了女这个音节中圆唇元音的影响而被同化为xu,本人认为这种现象也可以归为重复性协同发音。[1] 这种由于音节连续性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在汉语中屡见不鲜,但它并不是语音变化的唯一规律。
2.词类形ศ态的变化对语音的影响
词类形态的变化有时会导致变调现象的产生。比如:自己这个词在北京话中又叫
自个儿,个是四声,儿是二声,个受到儿的影响发生变调成为三声。虽然个和儿是相邻音节,但不能把这种变调现象单纯地归到连续式音变这条规则之内。笔者觉得自个儿这个词并不属于一般的儿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卷舌的符号,而是一种构词的方式,因为北京话中表示自己的说法是自个儿,没有自个的用法。
3.语法结构对语音的影响
语法结构对音变规律的干扰在汉语中也能找到例子。例如舍得,它在某汉语方言中的说法是舍得得shě niě tiě,两个得的读音并不一样,因为它是一个动补结构,第一个得是结构助词,放☂在补语前面,第二个得是补语,表示一种结果。因为他们两个的语法地位不一样,所以读音不同。
得有三个读音,作助词的时候读音为轻声de;作动词读为d,它的动词义项有6个:1、得到、受到:取得/深得人心,2、适合:得体、得法,3、满足:洋洋自得,4、顺利:得手,5、完成:做得了,6、准、能:非经允许不得动用;作副词的时候读为děi,表示应该、必需:你得亲自处理这件事。如果我们看到类似于跑得快、说得好、疼得厉害这样的结构,会直接把得读作de,这就是我们受到了语法结构的影响,从而确定读音。既然语法结构能够影响语音,那么语音中有些例外现象的出现,也必定是因为受到了语法的影响。
4.汉字对语音的影响
汉字对音变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例如:木须肉原本应该作木犀肉或木樨肉。《多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1.木犀 (名)常绿乔木,叶椭圆形,花黄色或白色,有特殊香气,通称桂花。2.(名)经过烹调的打碎的鸡蛋:木犀肉,也作木樨肉。2应该是1的比喻义,鸡蛋打碎之后形如散开的桂花,所以由此得名。由于语音的前后影响,木樨读为木须,这种语音的变化造成汉字的误写木须,毋庸置疑这是连续式音变造成的。但是木须肉的写法广泛流传开来并逐渐固定以后这个词的读音也才跟着固定。因此说汉字书写的固定化也造成了语音例外读法的固定化,促使音变例外的最终形成。
另外,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声字,误读的频率高了,被人们广泛接受了,变化就产生了。
5.读音使用频率的高低对语音的影响
汉语中有一部分多音字,使用频率低的语音往往被误读成使用频率高的音。比如乐字有三读:乐l(快乐);乐yu(音乐);乐y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yo这个读音不常用,人们容易把它误读为快乐的l。包括用搜狗拼音输入法的时候,如果按l这个音打出rn zhě l shān zh zhě l shuǐ这一句话,会马上出现正确的句子,但如果按照yo这个读音打出一句话,就不会出现我们想要的结果。使用频率低的读音因为不经常使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消失,被使用频率高的读音⌛所取代,语音变化就此产生,例外也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6.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音变规律无例外的论断把语音演变的规律绝对化、单一化.任何规则之中必有例外的产生,一旦把规则圈进一个固定的跑道,例外就会密集地设置障碍,阻碍规则继续前行。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中提到:如果语音改变,发音显示出前面语音的影响,就是重复性协同发音如果语音改变,接近于后面的音,就叫做逆化协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