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综述
摘 要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根据对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论文的分析,对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理论和建设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信息共享空间 综述理论分析 建设管理
一、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分析
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与发展
图书馆学界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将信息共享空间置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之中,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第一层次:一种专门的,能够通过一个单一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向用户提供内容最为广泛的数字资源的在线环境;第二层次:一种特别设计的,围绕第一层次中定义的综合数字环境,来组织工作空间和服务的新型物理设施。第二种思路☂是将信息空间作为“开放存取”运动中,图书馆应该完成的使命。
2、特征
从社会性与构建的基本原则看,2005年美国图书馆专家罗伯特・希尔(RobertA.Seal)将信息共享空间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无所不在(ubiquity),即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检索界面,及其辅助检索数字资源的软件设备;适应性(utility),旨在满足所有用户的各种需求;灵活性(flexibility),适应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的需要;群体性(community),有助于进行共同合作的场所。这四个特征表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为满足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型服务模式,它将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整合。
3、构成要素
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形成了几种观点。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学院图书馆的NancyAllmang与DonaldBeagle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功能上对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科学的划分,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是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DavidBollier在《为什么我们必须谈谈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将信息共享空间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等三个层次。而JimDunca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
从支持IC服务的管理流程分析,施强认为IC可由馆外支持空间、馆内支持空间和组织管理空间等组成。杨广锋从“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思想出发,提出信息共享空间由信息共享空间共用空间和信息共享空间共用资源两大部分构成。
二、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管理
该部分文献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出发,文献涉及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及管理内容。下面从实体空间布局、资源建设整合、组织管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1、实体空间布局
根据“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设计原则,图书馆需要审视传统服务方式是否继续满足用户的需要。现实的状况使图书馆意识到必须为人们提供空间,供他们一起分享思想和技术。由于各个图书馆在实际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时的构建策略不同,所以在实体空间布局上会有所差异,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工作站、商议站、写作实验室、延长的服务时间和休闲区组成[26],这也被认为是最好的信息共享空间的组成形式。
2、资源建设及整合
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与整合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信息资源,包括纸质文献、电子和网络文献等各种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计算机和IT技术人员等组成。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资源建设是信息共享空间成功的关键环节,而国内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最大障碍是传统体制的束缚,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物理空间的布局及其体制问题。
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组织与管理
要使信息共享空间能够良好地运行,发挥最大的服务功能效果,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时应采取正确的构建策略。就中国大学图书馆引进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蒋志伟将构建看作两个发展阶段。首先,在图书馆的现有条件下,尝试引进信息共享空间模式,获得实践的积累。然后,随着实践的深入,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战略。,或者仍然保持着局部的实施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或者全面地实施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尽管信息共享空间有很多优点,并在大学图书©馆获得成功,但实施起来却不简单。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马凌云指出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人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公共关系问题、技术问题等,其中人员管理是关键。
三、信息共享空间与其他概念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概念与实践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开始将其他领域的概念和技术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或用以发展其理论,或用以支持其构建的实践。目前,与信息共享空间结合较多的概念有Web技术、知识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
1、Web技术
付佳佳将信息共享空间与Web技术联系起来,认为信息共享空间ฃ的建设是实现图书馆2.0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在实体层面贯彻了图书馆2.0的理念,在虚拟层面将图书馆2.0的应用服务嵌入了读者环境。
2、知识管理理论
盛小平研究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他提出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可以用知识转移层次、知识类型、知识生命周期和知识转移时间建立的四维坐标描述,在知识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四部分的知识转移机制。魏辅轶将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与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与服务方式相结合,构建了知识服务型的信息共享空间(KSIC)模型,认为在KSIC内部应有四个知识空间――知识咨询空间、知识服务空间、知识传递空间和知识创新空间。
四、结语
信息共享空间是提供学习和使用信息的场所,使用和检索信息的场所,在新的学术环境中测试软件和硬件的场所,促进学术发展和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代表着在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知识服务。信息共享空间将为图书馆拓展新的服务提供了良机,也会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