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A140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49)
[作者简介]高雪莲(1974―),女,河南省项城市人,南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
[摘 要]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学者们从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2大视角,围绕影响因素、经济社会贡献、市场需求拉动创新、区域发展、发展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区域空间导向、市场需求引导与供求缺口弥补、成长动力与机制贯通等方面还较为欠缺,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集群;区域成长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证明,每一轮新兴产业的成长都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后金融危机时代,为重振经济增长,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新高地,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更为明确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这对于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兴起的新一轮新兴产业,尚幼稚,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影响因素、经济社会贡献、市场需求、区域发展、发展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对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在界定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从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2个方面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新兴产业的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进行提炼和升华后提出的ม,目的是将新兴产业塑造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国外文献多采用新兴产业这一提法,相近的概念还有初生产业和孵化产业等,这些概念都是指产业发展的早期和成长阶段,需要精心培育才能走向繁荣昌盛。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视作同一概念。学界对于新兴产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3类看法。
二是融合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产业。辜胜阻等[3]认为,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的高新化需成为首要任务。厉以宁[4]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应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否则不利于双方发展。熊勇清等[5]也认为,升级转型并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应以现有传统产业为基础,这是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陆立军等[6]论证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的3个阶段,即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和分化替代阶段。 Sarah Lubik等[7]也认识到,新兴产业既可以是运用现有技术的新产业,也可以是打破现有价值链以便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新技术。
三是在发达国家发展成熟但在欠发达国家仍属于管理和技术方面较新的产业。大量文献从贸易保护和产业保护视角,认为欠发达国家应该保护新兴产业使其参与国际竞争,并运用正式模型来说明哪种保护(配额、关税或补贴)能够达到最佳效果[8-10]。
近年来,各国对前两类新兴产业特别是第一类新兴产业非常重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第三类产业已不再是关注焦点。因而笔者围绕前两类新兴产业,着重梳理原生性新兴 ﭢ产业的研究文献。新兴产业既是全球发展的共同热点,同时也以产业集群的形式集聚在某些区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分为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两类。
二、新兴产业研究进展
1.研究领域、评价指标和选择方法
学者们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如生物能源、低碳节能技术、风能、生物医药、保健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产业等,通常选取某个国家的某一领域为案例,以便解析复杂的新兴产业。剑桥学者Heffeman等[11]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侧重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过程,研究新兴产业的一般特征、发展路径和动态演进系统。
2.影响因素和贡献研究
3.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研究
市❧场需求是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众多学者把关注焦点放在了研发创新和产业自身发展方面,对于市场需求与新兴产业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对此有2种看法:
一是强调市场需求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施莫克勒[32]“需求引导模型”表明,市场需求引导了几乎所有技术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迈尔斯等[33]1969年对5个产业的567个创新样本做了问卷调查,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求是激发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Acemoglu等[34]以医药行业为案例,证实了新兴产业的预计市场规模对远期创新投入有显著影响。波特[35]指出,新兴产业领先市场更能推动国内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创新设计。杨以文等[36]认为创新设计是否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路径,并以长三角的企业为例,从管理学角度论证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受市场需求和渠道商控制等因素影响。谭洪波等[37]研究了消费者特♀征影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过程。Toby Harfield[38]的研究表明,在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市场竞争规律要比政府鼓励措施更为必要。Nicole Pohl[39]研究了日本产业振兴合作组织(IRCJ),发现该组织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的一个半公开组织,功能不很明确,对于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作用并未达到预期要求,政府的作用机制和干预方式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完美。
4.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新兴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全球性技术结构和主导产业处于青黄不接的断裂更替期,旧有核心技术的创新潜力基本耗尽,新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酝酿培育[48];二是发达国家利用专利技术和标准化战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遏制,以维持技术优势和现有利益,迫使我国必须进行自主创新;三是长期以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未换回核心技术[49],延误了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研究还表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现存在3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必需的前瞻性技术储备,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二是市场需求引导、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等存在制度性缺陷,难以有效激励新兴产业的创新;[50]三是区域新兴产业恶性竞争严重,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投资拉动和GDP“升级”,各地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和政策雷同[51-54]。这源于地方政府忽略了科技创新导向特征,简单套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由此跌入“惯性陷阱”。[55]
5.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学者尤为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借鉴国外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依照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供良好的资金政策环境[56-59]。2010年,科技部部长万钢[60]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须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科技超前部署规律、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规律、人才聚集和成长规律。朱瑞博[61]认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抢占主导产业制高点为重点,以提升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6.新兴产业的区域化发展研究
Maryann P.Feldman[62]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产业地理布局的影响较大。我国学者们非常关注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问题。柳卸林等[63]综合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祝尔娟等[64]侧重研究了“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重化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趋势与升级问题。吴金明[65]以失衡、转型与新兴产业为题,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刘嘉宁[66]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耦合点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着眼点等。邓龙安等[67]认为产业技术范式转移下,区域新兴产业必须进行模块组合和构架组合的产品创新管理、模块网络的组织创新管理和综合开发的市场创新管理。 我国学者一致认可高新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家高新区,是新兴产业发展极重要的空间载体。高新区在产业集群、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创新服务环境、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和载体[68-71]。
在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尚存在盲目发展、一哄而上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方政府,对于区域自身产业的发展状况需求了解不足。对于区域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基础薄弱。欧阳等[72]认为,现有研究大都过于宏观,缺乏机制机理的微观基础分析。往往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去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忽略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二是产业选择方法模型欠缺,忽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空间特征。国内有关区域战略产业选择的模型,主要从静态角度考察,未能真正区分战略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差异。比如,张海莹等[73]从动态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波士顿矩阵模型,研究区域战略产业选择问题;郝明丽[74]运用层次分析法;赵西君[75]以北京昌平区为例研究发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均忽视了区域的空间性。三是培育模式选择不甚清晰。从技术角度看,可供选择的培育模式有: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模式,核心技术拉伸和带动模式,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模式,各地区首先应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76]。从主体角度看,有政府主导型、市场推进型、政府与市场共推型[77],但这些模式仅是粗略的框架,用于指导生动而又复杂的现实发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新兴产业集群研究
1.集群分类和发展要素研究
2.发展路径研究
马丁[83]认为新兴集群有三大可能发展路径:基于新技术嵌入特定地区,生产研发重组激发地区经济重组,整合现有技术为新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瑟维尔等[84]提出集群原动力概念,原动力由目标、设定和过程三部分构成,研究如何推动尚不够完善的产业集群。布雷茨曼等[85]识别并研究了美国2002―2006年发展最快的前50位新兴产业集群。
3.智力资本在技术集群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
Morrison[86]发现地方性产业区的集群,拥有诸多专门负责收集各类知识的社会观察员网络,比其他区域更富有内在活力。Camagni[87]认为地域资本包括制度因素(稳定的企业间关系网络等)、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合作精神与互惠)和政治资本(集体行动能力),能够提升区域整体潜力。Batabyal等[88]构建的两部门区域经济理论模型表明,运用创意资本生产可贸易的知识产品部门拥有较高生产率。Barak S.Aharonson等[89]将加拿大的生物技术集群分为创造型和非创造型区位,创造型区位集中在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这3个大都市区,拥有技术核心和更大的智力规模,强调R&D投资与公私协作。Frank J.Calzonetti等[90]研究多伦多的案例发现,大学有助于推动技术密集型集群的生成,还有助于提升技术有限型集群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4.新兴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研究
四、结论
综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可见,影响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企业/产业、市场和政府/公共3个层面,企业方面包括创新企业、智力资本和知识转移、相关技术和生产集群、制度网络、公共基础研究和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发展、政府支持等因素。无论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还是技术有限型新兴产业,产业集群都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各国各区域应立足本地实际,注重积累根植性强的地域资本(强化企业间关系网络、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集体行动能力),尽快提升区域整体潜力,促进互利共生型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以便更有利地选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全球发展看,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新技术创新、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足,相对于日益精细和挑剔的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尽管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距离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显得粗糙,不够精细。无论是较为全面但相对宏观的国内研究,还是较为细致的西方前沿研究,多集中在技术和产业成长视角。但这些研究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跟踪了解不充分,对于如何选择产业技术创新方向™,如何培育和引导市场需求成长,以及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等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