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创新:论浙江高职创业教育发展之路径
"
论文摘要:研究浙江区域经济运行模式所提出的变革要求,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市场化的有效配置是浙江高职直面未来的战略选择。契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特征,突破单纯以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应是现阶段推进浙江高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鉴于如此,结合浙江部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运行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模式分析;突破路径
目前,浙江区域经济已进✎入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向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特点。无论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适合特定岗位的技能、还是要提升其适应转换岗位的能力都必须遵循启迪人的天赋才能与符合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这一基本准则,把握教育专门化和综合化有机统一的关系,使学生在获得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起本专业、相关专业以及多专业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形成知识、素质和技能优化的合理构成。这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浙江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方向,加快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步伐,推进职业教育顺应区域社会职业结构和人力结构变化趋势的历史进程。
一、浙江高职创业教育勃兴的历史原因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回顾和演进 相对已蔚然成风的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树立起以人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还是有点落伍。剖析其中原由,也许这些组建于世纪交替前后独立设置的浙江高职院校,既有初创时高职教育基本理念和办学定位的摸索压力;也有对职业能力的曲解,以致于无法能区分“能力”与“技能”的本质差异,从而影响职教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或许是这些浙江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岗位和技能培训,丧失以人为本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严重背离了(部分)教育性目标;也可能是这些高职院校因漠视创业教育的作用,低估创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价值;还可能是这些浙江高职院校存有“未能及时从试点本科院校获得创业教育的经验传导,导致近年来才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不免存在高职特色和区域特征彰显乏力及创新研究欠缺的状况。”
也许推测是人为的,因其缺乏科学和合理因素而无法使人信服,然而浙江高职创业教育面临困惑和难以深化的不争事实却再次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倡导创业教育,目的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区域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对劳动者素质和智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已对职业资格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针对职业活动而展开的职业教育,其重要基础是“职业”。伴随工作世界的发展变化,在丰富“职业”内涵的同时,也产生诸如:人们已不可能简单通过岗位技能分析来描述一个职业;职业因不适合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作任务综合化要求,已失去原有意义及预言职业消亡等等论点,从而引发对现代职业教育社会功能认识的关注和讨论。因此,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绝对不能仅仅是训练学生机械性的技能技巧,更需培养他们应对困难、完成综合性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浙江高职院校在面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完善综合素质成当下职业教育改革热门话题,如何以创业教育实施者的身份,积极探索和提供出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一些新的规定性等所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浙江高职创业教育升温的历史背景
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兴起和逐渐升温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它是制约和促进高职教育生存及发展内外部双重因素共同挤压和作用的结果。分析其原因有三。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基础性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对尚未及时适应这种市场变革,其人才培养机制并没彻底面向市场转变,从招生规模到专业布点,从学制规范到课程体系,甚至包括师资配备等具体教学环节,至今仍坚守计划调节为主制度安排的高职院校,在面临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市场体系在人才供求关系中存在明显的机制性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受现行职业教育体系与教育资源严重制约导致短期内无法消除状况,客观上有了谋求创新,克服“瓶颈”制约的内在要求。
2.浙江高职院校的勃兴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目前而言,浙江省内各类高职院校设法依据经济社会需要,通过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在参与浙江的地方经济建设,为“浙江制造”,“长三角制造”乃至“中国制造”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来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对接,并寄望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状况。问题是:浙江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配置体制及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劳动力转型未能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不可避地呈现出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匹配的状况。在此情况下,浙江高职院校仅凭以上这种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和扭转市场发生明显“过剩”的矛盾症结。这可由有关政府和权威机构的预测及统计的相关数据及笔者所在地区毕业生就业率逐渐走弱的现实中得以验证。
3.浙江高职院校之所以要选择创业教育的根本理由:是职业教育因变化了的教育外部框架环境和教育内部运行机制的双重作用应做出迅速反应与积极调整的最佳切入点。一方面,创新创业作为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推动浙江经济的发展步伐2006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通过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呼唤,以增创新的优势,来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克服自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即约束受教育者在自身职业命运定位中的能动性和把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意识,开展着眼于创业意识形成与创业能力提高的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性能力。这里创新性概念是一宽泛概念,并非单指纯粹的发明创造。它不仅包括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更应是学习和工作的方法,无疑能成为推动浙江高职教育改革深入的最佳契机和动力源泉。 "
二、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运行模式
(一)浙江高职创业教育运行方式
浙江高职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各类院校的践行,也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运行模式。从其运行模式的实际内容看,大体围绕院校创业园的构建、鼓励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展开和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诸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由学校提供创业经营场所(创业园),学生按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督管理的全真环境下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适应区域经济需求,探索企业与高校合作,政府协同三方联结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创业人才和对有发展前景创业项目的重点扶持,以提高学生就业素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结合模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校园成熟的商业氛围,舍弃可观利益,通过免费提供商铺,设立创业基金,不断孵化获奖项目和创业团队的孵化园经商创业模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浙商文化基因,引进企业文化的思想元素,依托院内有关经济、贸易类社团、锻炼学生的经营才能。同时组建自助服务体系,为其创业提供信息和规范管理服务,推进成果转化的创业文化氛围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企业、校友资源、技能比赛和实习五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2011年将着力强化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五结合+师资模式等等。
(二)浙江高职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鉴于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多数高职院校试图通过创业课程的开设和模拟情景等等方法,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上作了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一些成绩,与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相比,浙江高职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如上所述众多冠以模式的培养方式,“事实上还不具备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特征”。整体上,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还处在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创业尚未形成多数学生的一种择业途径和成才理念;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要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未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基础。换言之,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待全面深化和创新。究其原因有:
1.隔裂就业与创业的辨证关系。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同样也应是浙江经济转型与实现跨越的战略内容。尤其在浙江经济社会形态的巨变,造成区域高职教育体系与市场体系间在人才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明显的机制性冲突,而这种冲突又受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资源严重制约而无法消除的背景下,创业活动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行为。劳动者凭借自身经验与发现机会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劳动岗位。这一特殊的社会就业现象,在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正在成为区域政府各项社会经济政策优先目标的今天,发展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来强化实现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开发和提高,以解决浙江就业难题,非常自然地成为区域全社会所迫切的共同要求和期望。
浙江高职院校普遍存有将创业视为衡量就业质量标准之一或视创业目的限于帮助学生就业的狭益理解,缺乏对创业教育是对传统的就业教育内涵拓展与功能延伸”科学认识,根本上忽略高职人才培养的功能内容,隔断创业与就业在更高层次上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突出表现在对创业教育实施行动的不作为。
2.出于对创业教育的狭益偏见。以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关系而言,浙江区域经济目前已进入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向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浙江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方向必须符合区域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从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四种主导模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即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渐近技术创新和自主基础技术创新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取向来看,作为世界制造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大国的省份,浙江在伴随区域技术发展的运行态势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向自主渐进创新阶段演进过程,不论是各技术阶段层次提高对劳动者创造能力需求凸显,还是关注高职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发挥,强调对高职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均已构成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组成。
浙江高职院校采取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而仅以提高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实务教育”模式,因存有对创业型人才的理解及创造性目标内涵与各学科知识间关系的定位偏差,客观上会形成创业教育实践过程ฟ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甚至已出现把创业教育的实施视同于社会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就业培训的倾向,以致于无法推进浙江职业教育顺应区域社会职业结构和人力结构变化趋势的进程。
3.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它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途径和手段。鉴于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职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浙江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精髓应着重强化和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与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至今,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未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而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一方面并没有以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缺乏实用和新颖性,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彼此相互独立,缺乏内在有机联系,这样做的结果使创业知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的实施缺乏有效载体,不利于学生构建起正确的创业思维。
4.创业教育和专业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分离。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性”。培养胜任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需要强调的是,高技能人才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包括文化素质。我们强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和教育变革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就在于浙江高职院校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契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特征去开展具有文化素质内涵特色的创业教育,通过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和创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联接并实现相互促进,推动和辐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果缺乏深厚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也就没有创新的自觉境界。浙江高职创业教育之所以难以深化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采纳把创业教育仅作为“正规教育”之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这一舍本逐末、注重形式举措的弊端,使创业教育失去与学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最有力的依靠,客观上造成创业学子激情有余而陷入内功不足的尴尬境地。 "
三、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一)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实践
与学者将创业教育目标分为第一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社会公民;第二自我岗位创造者和第三新企业创办者等层次相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理清三个层面的政策引导:第一层面是针对所有省内高职院校而言,须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层面是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高职院校,加大从传统粗放式创业实践教育向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转变步伐。着力将学生创新素质培育与学生个性及潜能的紧密结合,强化分类引领,以培养创新思维与人格;第三层面选择在第二层面的部分高职院校范围不能过大,应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理论探究,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具有适应事物变革的能力,包括预见和适应重大经营变革所需的性格素质,激发潜能以培育企业家。
需要说明的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培育,绝对不是现阶段选拔部分成绩优秀人群参与已成一些院校作秀和争利代名词的各类技能比赛的“尖子”选拔的再培训,而是关注点与面结合的激趣和挖潜。综观现有创新人才培育的理论探究,其分析目光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无法从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揭示出创新人才的培育规律,结果至多仅仅是对创新人才培育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为此,浙江高职院校在汲取国际教育经验和教训及强化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育理论体系探究的同时,必须运用脑科学和认知神经学等前沿科学理论,以致于能从更大和更宽的视野来探索选尖创新人才培育的规律。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机制和体制
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一个最为本质的原因,在于人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作为一种针对高职学生为对象的高层次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创业教育,其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义需要在整合高职教育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植入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的高职创业教育实施复杂性已超越人们的想象。学界在正视高职创业教育实施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冲突和分化的同时,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制约其发展与深化的核心,即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背后隐藏的体制与机制问题,
浙江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创业教育机制过程中,除了深刻认识机制与各项体制和制度之间复杂交织和关注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差异外,更需构建不同的机制和体制之间突破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条件。诸如:第一层次的模式探索,应通过创设广泛激励活动及舞台激发兴趣,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第二层次模式探索,以激励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抓手,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开发,促进创新思维与人格特征的养成;第三层次模式探索,在积极开拓校内资源同时,调动校外资源力量合作培养有潜质学生,促进潜能开发与志趣引导和知识结构深化与智能提升等。
(三)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力度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有其明确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并形成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现有的浙江高职教育中,尽管包含某些创业教育的因素,但因其处于零散、间断和偶然优势,加之缺乏周密计划和系统安排,使其无法替代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紧缺及受到浙江经济社会变革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与制约,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开设必须渗透在高职教育之中。现有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是实施和推进创业教育最为基本的条件和发展背景。基于如此,以现阶段而言,浙江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固有优势,加大在多数专业或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力度。可采纳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某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框架内方法,在完成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创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可采取利用各专业或学科的不同知识结构以及各学科反映出来的人生高尚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利用各专业或学科的特点及其反映世界的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诸如:市场营销专业,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动态变化,着重强化策划的变通技能,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工类专业,可引导学生结合技术所长,寻找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创业路径等方法;也可利用各专业或学科的作业训练内容、实习课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关注创业教育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创业教育虽已成为浙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离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浙江高职创业教育仍面临基础性战略的挑战。目前,浙江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理念,没有渗透进入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成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而将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的院校(除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大一全面推行创业理论课教学)并不多见,更多的只是精英教育,无法让全体学生受益。省内较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开设选修课与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展开。其中,选修课主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第二课堂主要表现组织创业团体、举办全院创业计划大赛、组队参加省内挑战杯比赛和组织企业论坛等。这些课程与活动一定程度上虽利于创业知识传播,形成创业氛围,但无法熏陶和培育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胜任职业岗位或从事相关市场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构建起职场中对不同标的对象,因时而异和策划奏效的判断准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融洽和匹配的特征辨析意识,以促成和造就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的形成。
可见,浙江高职院校要取得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实践中ง必须克服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窄化为职业能力和实用技术和将创业教育与企业家和实业家培养混为一谈的偏向;不论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还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过程,均需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的培育。
(五)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
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造就学生创业基本素质,而创业基本素质的形成是与创业实践活动中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教育能量的释放相同步。换言之,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逐渐形成和提高是与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逐步推进和展开相关联,并随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逐步提高而显示出高职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
由于创业能力并非是一种先天性的身体组织机能,它无法通过遗传基因以‘潜能形式’而先天获得。作为创业教学体系中最为基本概念的创业实践活动,具备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现阶段浙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注重和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个性发展和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仍体现在如何将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有效渗入实践实训环节,并利用实训环节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的问题。为此,浙江高职院校只有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学校原有的实践实训课的活动框架之内,借助多种互动载体:如大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及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六)关注学科间的互补性和教学过程的综合性
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综合是当今世界高职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科技的发展,已导致浙江区域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变化。在较为狭隘的职业领域中进行熟练的职业教育模式有显不足,客观上不仅会限制高职生对职业选择的要求,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和制约高职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尽管有职业院校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诸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推进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以每学期和毕业实习期间推进课程和综合实训与实践活动展开的方式。从理论上分析,该举措的范围仅仅以专业知识为限,虽可在一定程度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全息性的整体化视野,但因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实践过程,使其难以建构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式,从而决定其无法实现和促进高职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因此,为促进高职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个体能力稳定的行为品质,浙江高职教育必须在着眼于从狭隘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培养的专业教育同时,即除注重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指导原则外,更应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培育,这是获取高职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