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现阶段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与市场匹配”的专业管理模式,构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专业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指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以适应区域经济需求,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发展,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机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整合高职专业结构等方面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专业设置;管理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方向
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据《辞海》的说法,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 的学业分类。我们所说的高等学校中的专业,是指基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等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类,依据相适应的特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所谓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
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的思考
1.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模式
根据上述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将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是“按计划供给”的专业管理模式。所谓“按计划供给”的专业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体,授权高校开办某个专业的权限资格并从国家那里获取办学资源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政府向高校提出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按照需要进行培养。在职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初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本科的专业目录进行设置的。如本科金融学专业对应高职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本科保险学专业对应高职的保险实务专业,本科会计学专业对应高职的会计专业等等。正因如此,高职教育中基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设置的专业建设特色难以显现,也难以体现出生命力。二是“与市场匹配”的专业管理模式。所谓“与市场匹配”的专业管理模式是一种与“计划性”专业设置相对的专业管理模式,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是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政府、学术与市场这三方力量相对平衡的专业设置管理模式。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的管理模式取代政府主宰下的、以“计划供给”为驱动的专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主要模式。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的现状
2004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在高职专业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束了我国高职教育没有全国性的完整、规范的专业目录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从规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尽管教育部乃至不少省教育厅出台过相关文件,但是对高职院校的新专业设置审核依然停留在原则性管理的阶段,没有具体详细可操作的标准与评估体系,导致专业设置管理不严或宽严不当,造成一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随意、盲目。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也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的审核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亟待探索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出发点是确立一套高职专业设置考核项目指标体系,把专业设置条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杜绝专业设置审核中随意性和人情因素的影响,把专业设置审核由软约束转变为强制性评价约束,由原则性管理方式转变为量化评价审核管理方式,由审核宽严尺度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稳定的客观标准。一般来说,专业设置评估可从宏观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的合理性、校内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的合理性、相关专业办学经验、专业设置硬件条件、师资队伍、人才需求调研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证评估。评估时,实行双标准制。一是专业设置评价总分不达标,视为不通过评审。二是对关键指标评价指标实行“否决制”,即只要关键指标评价不合格,专业设置评估整体不通过。专业设置评估指标、关键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见表1。
宏观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从高职教育专业的门类以及人才培养规模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审核,要站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宏观角度,对申报的新专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符合社会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升级变化趋势,是否适应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等作出评价分析。宏观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是专业设置的一个关键指标。
校内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从该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是否清晰,新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既有的专业布局战略,专业建设定位是否科学,专业开发方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生命力,是否有利于发挥该学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专长,新设置专业是否有利于区域内高职校际专业布局的优化等。通过该指标的考查可尽量避免校际人才培养领域趋同、专业结构趋同。
相关专业办学经验主要是指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体现院校整合☁资源能力,展示院校为行业和区域服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力和水平,也代表着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专业设置审核过程中,有必要把新专业申报学校是否具有相关专业办学经验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学校申报的新专业如果有国家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或者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重点专业作为基础和依托,依据建设☢专业群的思路滚动开发新专业,该专业成功开办的把握就更大。
专业设置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审核新设置专业必需的各种具体硬件教学条件,主要包括是否有专业教育必备的实验、实习条件;是否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条件的先进性如何;专业教学所需图书资料的品种、数量能否满足师生需要等。
专业师资队伍主要重点考核评价申报学校是否具备新设置专业必需的师资力量,尤其要关注主干专业课程教师的数量、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对相关课程教学研究与学术的研究水平如何,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或技术成果。同时,还要重点考核该专业专、兼职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结构能否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人才需求调研论证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行业、产业现有的人才结构现状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区域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规格要求是什么;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分析,就业岗位群分析,薪资水平分析;该专业的生源情况,考生与家长的报考意愿等等。通过专业设置论证报告评估,分析评价专业的社会需求论证的科学性、合理性,市场调研是否充分,调研资料数据是否翔实,调研态度与结论是否客观,调查与论证方式是否科学。人才需求调研论证是专业设置的一个关键指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考察新申报专业的专业人才规格定位,是否体现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特点,专业课程结构及课程标准是否清晰合理,是否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等,是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关键指标。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方向
1.适应区域经济需求
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与自身价值的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本着贴近区域与行业经济、服务区域与行业的原则,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的实际要求按需设置。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利益来看,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与行业经济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即学校的成熟专业,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存在,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最终达到引领区域与行业经济的作用。
2.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产销对路”,在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时,必须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发展的原则。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人才需求发展态势做深入了解,并将调查结果作为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
3.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更多地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多方联动机制。
4.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整合高职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考虑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压缩或淘汰衰退专业,稳定和巩固成熟专业,争取通过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中,应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专业设置的“本位主义”,即专业设置由学校自身条件来决定,由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有什么师资就开什么课程。其结果是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进口不旺、出口不畅的被动局面。二是盲目跟风,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什么专业。这样进行专业设置,势必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变化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周期一般为三年,今天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人满为患”,三年后很可能成为滞销产品,就业压力更大;二是学校完全不具备开办热门专业的资源条件,容易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达不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使学校的社会声誉受到损害。
总之,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是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所处的区域、行业、产业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和服务面向。克服重规模、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特色的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动向,对接产业,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科学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培育优势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通知[Z].教高[2004]3号,2004-10-19.
[3] 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52-53.
[4] 朱焕桃等.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预警机制研究[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