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ท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积极心理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办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设置心理咨询室,为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通过各种调查方式“圈出”个别问题较严重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并启动危机干预;开展相关专题的讲座、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上述方式只能传递给部分学生一些排解负性信息、负性情绪的方法,而对于如何建立积极向上、正面快乐的心理情绪,大部分学生还是一无所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积极心理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办法。
一、理论基础
21世纪以来,以塞里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著写的Positive Psychology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应用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即帮助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面向部分或个别学生的调适性目标,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学生,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二)应用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原则,高等教育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是要既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代教育是在探索全人类幸福的途径,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能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开辟道路。因此,现代教育离不开对人类本身的关注,“以人为本”理念应贯穿教育的始终。
2.积极(欣赏)教育原则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挖掘自(下转224页)(上接207页)身的潜在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们喜欢怀疑、争论,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盲从。而积极心理学主张的“赏识教育”以人性为基础,以赏识为先导,便于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生活里,教师应该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面对他们,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自身积极因素,体会美好人生♀。
3.个性与共性结合原则
在培养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也强调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了人类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共性培养与个性发ย展的关系。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共性较强、缺乏个性发展,而外语院校学生的特点是个性充分、共性不足。在对共性强的专业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因素培养时应引导其多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在对个性强的专业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因素培养时应加强其共性建设,鼓励其多融入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
4.全方位原则
由于高校人数众多,高校心理咨询师或者辅导员接触的学生有限,并不能接触到每一名学生。此外,与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相比,学生接触任课老师的时间更多,任课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实践中,师生关系良好的班集体比师生关系一般的班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普遍比较友好。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全员教育”理所当然地包括所有教师,还有学校各层面的领导、各部门的职工。只有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创造真正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5.开放(终身)性原则
人既具有理性思维又具有非理性思维,即人的思维有其理性、合理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一面。当人们按照合理的信念去思维、行动时,他们就会愉快、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亲密关系,通过思考和学习来推动行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这时个体在爱的体验中生存与发展,他的情绪是愉快的,也就自然地可以体验到幸福。合理的信念是个体体验幸福的关键。教育者们应该帮助大学生们将所接受的幸福教育中传递的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合理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个体可以用新的观念和认识去取代旧的非理性的观念和认识,通过思想去调整情绪、完善自我,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和教育应不仅仅在在校期间,更重要的是,在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毕业生们也能够运用此心理学理论,积极调试自己身心来适应社会,朝着积极的走向创造社会。遇到问题时候,拥有积极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在一帆风顺时,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在积极心理的引导下,成为终身不断的学习者和实践者,这正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能够终身提醒自己用正确的积极的思维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导致良好的情绪和正能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