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课程本身固有的弊端,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方法,使高职学生在课内外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1]
一、制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因素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自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不强等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困惑的方面,如情绪情感、人际交往、恋爱等,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和快乐的体验,使他们懂得自我调节,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学习。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隐患
高职院校的性质有别于普通高校,所以高职生既有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心理特征,又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关研究反应:我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一定比例的高职生存在着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14年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U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对2014级新生1960名同学进行普测,结果显示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前四位因子分别为:强迫症状(45.05%)、敌对症状(☯30.5%)、人际关系敏感(37.18%)、焦虑(29.3%)。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先天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着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教学方法单一化
各高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由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或辅导员承担授课任务,这样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和专业教育分离,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受到制约,限制了教育的范围和效果。而教材内容设置陈旧,结构单一。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上。课本通常以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案例。有的章节过分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更多诸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课程内容的简单化操作,严重偏离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复制课本上的案例,没有联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没有发挥课程的真正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主流心理学弊端的影响
当代主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以自然科学的模式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基础心理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揭示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4]主流心理学的发展使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巩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以治疗和矫正为目的的心理学,不能从跟本上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面¢对现代人生命感下降、道德迷☁失、家庭婚姻意识不强等现象,显得无能为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生命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启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中,预防心理疾病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是主体和重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改进,能帮助高职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幸福指数,促进人格完善。
(一)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合理框架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群体教育中,发展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如责任感、关爱、自制力、容忍力等。将这些积极品质在生活中运用并感受,促使它们良性循环,逐渐成为个体所固有的品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将坚强的意志品质,作为人生不断进步的内驱动力,以积极而全面发展的视角构建教学框架。
(二)丰富教学方法
1.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设定主题,通过回忆或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觉察,感受或者体验,其次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对体验到的现象做出解释分析分享;通过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愉快体验的次数,从而增强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满意度。
2.挖掘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心理学发现,所有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真善美。具体包括24种美德,如创造性、兴趣、开放、诚实、热情、仁慈、公平、谦虚、乐观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美德,逐步培养那些表现不明显的品质,同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美德去积极面对生活。
3.引导学生体验与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提升个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拓展课外教育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构建服务平台,开展社会服务等相关体验,在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美德体验到自我价值和社会幸福感。
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拓展了教育理 ヅ念,丰富了教育方法,更科学的去发挥高职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服务于成长中的高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