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哲学?

时间:2024-11-13 14:54: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摘要】本文旨在提出关于经济哲学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哲学的定义出发,解释了什么是经济哲学;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明确了经济哲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本文把寻求经济哲学的方法诉诸传统。

【关键字】哲学 经济哲学 价值 价值判断 节制

经济学家究竟应该做什么或究竟能够做什么?这是一个必须由经济学家自己回答的,而且经济学家自己应当能够给出答案的问题。在此我们并不是想提出实证的与规范的经济学研究界分问题。因为我们注意到的是更为✎严重的问题:经济学家越来越脱离实际,经济学研究沉溺于抽象模型建构,似乎经济学家要面对的仅仅是数学模型而不是现实社会。经济学家面对现实的无措、乏力,是有违一门社会科学的职责的。因此,我们提出经济哲学的问题,经济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经济学家该如何去思考现实。首先,我们从理解经济哲学的定义出发。

一、什么是经济哲学

看到以上国内对经济哲学教科书式的讨论,不得不认为这是经济学自身的悲哀:她已如此远离了自身的伟大传统。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天人们已开始越来越怀疑具有唯科学主义倾向的经济学的合理性,转而开始关注经济学的伦理乃至哲学纬度。○4也正是因为如此,问题开始变得急迫起来:什么是经济哲学?

"经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哲学,是人们认识经济现象或解释经济活动的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5这段话,可以认为是对经济哲学较浅显的说明。事实上,经济哲学不是新兴学科,也不是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哲学是经济学的基石,是经济学的根源,是经济学的应有之意。

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分化自哲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概念是严格的,明确的和普遍被接受的等等,只要得出结论的推理方法在人们(至少大多数与此有关的人)中间得到一致赞同,才有可能建立一门形式的或经验的科学"○6。然而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社会科学虽获得了独立,却仍必须紧紧扎根于哲学的基础之上。因为,在一切社会科学中,我们在关注那些具体的专业对象之外,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存在一种目的性的欲求,"意识到支配我们的一切行为的正确性"○7,这是一种见解而非知识。例如,在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这一专业问题时,经济学家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暗藏着对改善人自身的生存状况这一目的的欲求。仅对于消费者行为而言我们拥有诸多的研究方法--经验的或形式的;○8而对于改善人自身之生存状况,经济学家们却迷糊了,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在这时,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选择逃避的办法。正是在这里,经济学寻到了其属于"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即哲学的一部分"○9。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知道了经济哲学就是经济学最本质的部分,是经济学在构建起自身的科学大厦时的基石。 因此,哲学在于对一切事物的探求○13,以此寻求真理。然而人们或许能对整体(一切事物)有一种见解,却难以取得整体的知识,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无法把握某一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旦我们正确地理解并很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一种见解便转化为了知识,一门科学便从哲学中出现了。

在我们如此理解了哲学之后,我们便可以找到经济哲学的概念,其来源于经济学中怎样都无法甩脱的哲学式的思索;来源于将扎根在经济学理论深处的见解转化为知识的尝试;来源于那些无法用数学公式和统计图表来解决的对经济事务性质的理解。在此,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由列奥·斯特劳斯对于"政治哲学"这一概念的阐释中获得对于经济哲学的定义。经济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经济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经ง济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14。

可是,当我们提出经济哲学的定义之后,我们发现™这远未达到我们的目标。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当代的经济学已经远远悖离了经济哲学,以致于仅仅提出--更确切地说,应当是重申--经济哲学的概念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是一种属于18世纪的迂腐:对于任何实际的经济问题都于事无补。

因此,我们还需要强迫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去考虑一些他们总是在回避,或者说总是在推脱--超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莱昂内尔·罗宾斯自信地写下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15之后,尤其在他将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于回答"人们达到其目标的过程如何受制于手段的稀缺" ○16之后,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理会的问题了。换句话说,经济学家将自身围进了实证主义的牢笼。但是"社会科学所涉及的是精神事件的参与,而以神入的方式"理解"这些事件当然是一种不同于想要或能够解答精密自然科学的公式的任务"○17。当经济学家在自信地写下Max U=f,s.t. 时,是否真正地以及正确地意识到了这公式背后的种种假设了呢?是否意识到这些假设不仅仅是对于客观事物,还包括种种人的生活以及人自身的假设呢?是否意识到当这些假设面对人类自身时其必然牵涉到对人类所处的整体性环境的理解呢?当经济学家们意识到并认真思索、探寻这些问题时,便进入了经济哲学的思考;也只有当经济学家进行这样的思考时,经济学才真正回到了其本真:关于人的社会科学,数学公式才会消除那僵化硬冷的外表。连罗宾斯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经济学家若仅仅是经济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碰巧不是天才……,便是个可怜虫。○18

在这里我们真正地进入了争论的中心:经济学家是否应该去理会☃这样的思考呢?在当代的经济学理念中,回答显然应当是否定的。去进行这样的思考,去了解一切经济事务的性质,去认识正确的或完善的经济制度,显然有悖于自马克斯·韦伯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任何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在于对实在进行经验的因果分析,揭示事件固有的和可能的联系。○19是的,如同政治哲学、法哲学乃至历史哲学一样--当然,经济哲学更迅速、也更彻底些--经济哲学衰败了,并且较之于其他社会科学来说更为严重些,其似乎已经从人们的头脑中被抹去了。以致于今天的人们突然发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经济哲学。因此,在被唯科学主义与实证的唯理性主义笼罩下的今天看来:经济哲学既非科学,亦非历史。更确切地说,仍是那种观念:经济哲学属于前现代时期思想家头脑中不成熟--不科学、不理性--而在如今看来则是迂腐的概念,没有存在的理由。

由此可见,重申经济哲学的定义确实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问题不在" 于定义本身,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概念是否必要。换句话说,经济学是否需要对在经济现象的因果逻辑分析之外的思考,是否有必要获得这些关于经济事务的性质以及完善的经济制度的知识。在此时我们必须而且应当表明我们的立场:这是完全有必要的。我们在此并非意欲让每个经济学家都成为哲学家--如果这样来理解便是曲解了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想法是荒唐且可笑的。但是我们明确反对这样的观点:……认识所意欲的东西本身的意义。……按照一般专门化的劳动分工,这个任务至少部分地落在专业经济学科的范围以外:这是社会哲学的任务。○20因为韦伯自身也认识到:我们无法通过对经验材料的"无前提的"研究揭明什么东西对我们有意义。相反,确定某物的意义是它成为研究对象的前提。○21

是的,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行为,是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在我们未获得对于这些经验现象的一种理解之前,我们怎么能够对其进行逻辑的和实证的分析呢?无视现实而盲目地崇尚于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其结果必然是令人恐惧的,社会科学道德价值的沦丧在二十世纪已经并且在这个世纪仍在造成可怕的灾难。然而,当我们面对眼前的经济现象时,我们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价值判断。你有选择的权利,却没有不选择的权利--萨特这句名言是对"价值无涉"原则在社会科学领域泛滥的今天最有力的批评。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奉所谓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一种道德败坏,"观察社会或人类现象而不是提出价值判断的习惯,对任何偏爱的事物都具有腐蚀的作用"○22。

因此,经济哲学的问题现在可以归纳到价值判断的问题上来。而对于价值判断,我们有比重申经济哲学的定义更大的困难要去克服。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无涉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当先澄清一些概念,以使我们的论述不致于因概念混乱而乏力荒谬。首先会被提及的当然是所有学者最容易注意到的那个词:价值。事实上,对于此词我们同意李凯尔特的观点:"价值自身究竟是什么,这当然无法在严格的意义上得到"规定"。但是这仅仅在于涉及到一个终极和非衍生的概念,我们利用它来思考世界。"○23也就是说,价值是对象(object),"我只能谈到对象,而不能用语词说出他们来。命题只能说事物是怎样的,而不能说它们是什么。"○24但是价值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这就是说,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动,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行动提供方向。"○25所以,在这里,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给价值一个这样的说明:价值"既指的是愿意选择的事物,也指的是作出这种意愿的原则"○26。至于"价值判断",我们完全可以继承已有的观点,认为在本文中价值判断指的是:关于受到我们行动影响的现象是卑下的或是正当的评价。○27因此,价值判断事实上"是对具有独特性质的对象采取一种态度,一种评价的态度"○28。 所以,价值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但此时反对的声音会立即响起。既然价值判断渗入到了我们的理想类型之中,渗入到了我们自认为客观的抽象思维之中,是否这意味着我们无法正确地处理社会现实了呢?如此强调价值判断,是否会混淆社会科学的研究呢?对于第一个疑问,多虑是不需要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否定回答。价值判断不仅不是毁坏了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其更是巩固了社会科学的根基--源于社会实在、源于人本身。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并从中提取出研究的对象这一过程虽以价值判断为前提,但这一前提也是联系理论合理性与解释社会现实的有效性之间的纽带,不至于因刻意追求理论的完满而扭曲现实。而对于第二个疑问,因为存在这样的认识:价值判断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无数种价值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待世界的观念,因而拥有独特的价值理念,不同的价值理念之间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而这种冲突是无法用理性的方法去解决的。那么,强调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岂不会使得我们面对社会现象无所适从吗?这岂不是会破坏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吗?这岂不是使得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从根本上变得不可能吗?然而这样的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社会科学认识的科学"客观性"依赖于下面这个事实:经验的所与虽然始终为人调向唯一使它们值得认识的价值观念,并因它们所具有的源于这些价值观念的意义而被理解,但是决不会被做成这些观念在经验中无法得到其有效性证明的支柱"○36。价值判断的"诸神之争"不能成为" 摒弃价值判断的称心理由。并且也正是由于考虑到这一点可能带来的混乱,我们也从不否认价值无涉原则的重要意义。"价值关联和价值解释的有效性只限于研究对象的确立,它不能代替对实在作经验的因果分析。"○37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当我们对选择的现实作科学分析时,应当强调价值无涉的原则。逻辑的、客观的科学分析应当尽可能地--因为我们知道,绝对地排除是不可能的--排除主观判断的干扰。在科学的因果分析过程中,听任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通过客观地推演--而妄下结论,是一种主观臆断,其作用经常是有害的,产生误导的结果。这不仅是韦伯所忧虑的,也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强调的依旧是:"正确的答案--客观上有效的答案,可以根据逻辑的规律或原则来确定,但问题的提出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兴趣所向,也就是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决于主观原则。现在正是兴趣指向的方向,而不是逻辑,提供了基本答案。"○38

因此,价值无涉的原则与价值判断的事实二者针对不同的问题,是互不冲突的。然而问题的核心却似乎并不是在这里。似乎,我们好像大可以认为:既然价值判断作为无法避免的事实,那其出现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因而我们可以不必理会;而价值无涉的原则却是我们的工作中要努力遵守的,因而是我们着重所要关注的。更进一步地说:关注价值判断显然是超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的。现代社会科学的误区就出现在这里,而以经济学尤甚。我们的经济学家不是没有作价值判断--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是无视价值判断。同时,他们对价值无涉则持教条式的遵奉态度--所谓的绝对的价值中立。这种态度,即便不是一种道德败坏,也是道德虚无主义。

我们并不是强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试图在价值判断中发现对错是一种科学的愚昧。因此认为价值判断不属于专业领域是说不过去的,这根本不是专业领域的问题,这是道德的问题。无视价值判断比不作价值判断更为恶劣。不作价值判断,意味着无法真正研究社会实在,其可能除了构建自己的空中楼阁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而无视价值判断则实际上是对自身采取了道德放任的态度。在提取研究对象时无视价值判断,把一切摆在"中性"的位置上--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并无好坏之分;而在作因果逻辑分析过程中无视价值判断,却导向主观臆断--凭借自身暗含的兴趣指向来指导结果。这不仅是泯灭自己的人格,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一个专门化时代中的所有文化科学研究,一旦它们通过提出特定的问题指向既定的材料,建立了它们的方法论原则,就会把加工材料看作目的的本身,而不是继续有意识地根据最终的价值观念来检查个别材料的认识价值,更没有始终意识到这种认识价值是植根于最终价值之中的。"○39这正是无视价值判断的后果之一,将手段目的化,将用来解释社会的科学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这一点表现在经济学上,便是数学的滥用。 从数学的滥用我们便可以认识到,忽视了经济哲学、无视价值判断已经对经济学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面对现实,却缺乏对现实本身的理解;我们面对我们兴趣所指向的对象--其将成为我们特定的研究对象,却无视对象的特殊性;我们面对意欲的部分,却将其看作是现实的整体来对待。以偏概全,却认为如此才真正做到了客观、科学。经济学研究中这样的风气已经致使经济学研究的不科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结论是科学的,是正确无误的,是可以"证实"或不能"证伪"的。经济学家无休止地陷于这样的争论中。无视逻辑分析的前提,又怎么能妄言正确与否?更何况还想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只有了解了我们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再检验逻辑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才能得出结论:在何种条件下,这样的结论是科学的,因而对于符合这类情况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经济分析是有解释力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即便在这时,我们也不能下结论说,这样的结论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人们并不是在某些点上完全确实地知道真理。不是的。完全的确实性只是人们的态度问题"○47。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价值判断在对科学地进行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也证明了以处理价值判断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哲学的必要性。但是,有人又会声称:如此说来,我们并没有无视价值判断,忽视经济哲学啊?虽然我们并不如此称呼其为经济哲学,但我们确实已经意识到了,所以经济学正在谋求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的合作,以处理这些问题。是的,我们的经济学家"不让从前门进入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判断,却从后门进入了这些学科:这些价值判断来自被称为精神病理学的当代社会科学的附加物"○48。当哲学越来越走向"终结",而"思"之任务却始终无法确定时,这样类似的对经济哲学的误导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为了回到经济哲学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求诸传统。

三、经济哲学的传统

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被认为自亚当·斯密之后正式建立,而经济思想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正是在古希腊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思想是如何从哲学中发生的,如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开始出现的。那里,是经济哲学的诞生地,也是经济学的发源地。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自苏格拉底开始将目光注意到人自身上来,"人是万物的中心。古希腊人极其重视个人做出合理决策,并使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自我管制能力"○49。正是在这种对人自我的关注中,古希腊人发现了一种紧张关系:人的欲求的无限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50正是在这之中,出现了最为朴素的经济思想(经济哲学)。 如此而发生的经济思想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出现了某种近代意义上的特征。因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思想不再是滞留于政治哲学领域,同时也出现在伦理学--关于道德与幸福--的领域。正如在斯密那里,经济理论是作为其更为宏大的体系--道德哲学的体系--的一部分而出现的。 在古希腊,正是在这种对于人自身的哲学关注中逐渐发散开去,产生了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经济事务的性质的理解,这就是经济哲学的方法。这样的传统可以看到一直传承到亚当·斯密那里。这一点,只要从《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关系中便可以发现。《国富论》建构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贯穿着一种努力:试图了解经济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经济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这是经济哲学的传统。"亚当·斯密着手定义和解决的主要政治和经济问题,是个人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和国家在与其成员关系上的适当作用的问题。"○67《国富论》的哲学背景扎根于更为宏大的体系--斯密一生都想完成这个体系而终未能如愿--之中,属于更大的整体--即道德哲学--的一部分。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及的"经济人"与《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人"是相同的。二者都是自我利益的动物。○68"斯密的伦理学是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他的自由放任经济学也正是这样"○69。在斯密看来,"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70,"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71。然而,这种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是与道德原则相一致的,是符合最终的善的目标的。因为存在着同情与怜悯对自我的约束,人的行为符合自然的和谐--尽管人们自身总是不自知。○72

在斯密的思想中,我们难道没有常常发现古希腊哲人的身影?正是在这些命题之上,在经济哲学的思索之中,经济学的大厦开始奠基了。也正是在那一刻,经济学向摆脱这一根基的方向发展。○73而如今,当我们重申经济哲学时,我们回到那里,去寻觅她的身影。

四、结 论

我们已暂时到达任务的终点:我们试图掌握了经济哲学的定义;明确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寻找一条重回经济哲学的道路。

我们必须重申的是:经济哲学没有要求经济学家成为哲学家。这是荒诞不经、不切实际的想法。经济哲学也不是要求经济学家回到前经济学那样的状态,这是幼稚的理解。经济哲学提出的要求是:我们是否能像前人那样来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个态度问题。经济学家已太久太久遗忘了一些东西: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须知这是经济学的根基,对此的背叛将使经济学理论成为空中楼阁。

值得欣慰的是,经济学还未因此而颠覆。因为毕竟大多数经济学家仍旧不会因为垄断市场的第一类价格差别所导致的帕累托有效率的结果与完全竞争市场一致而拥护垄断。然而,为求证"减少失业人口的方法是增加就业岗位"这种简单结论而诉诸数十个导数、偏导的数学推导的博士论文这种无聊的作法,却大大降低了经济学的尊严。

经济哲学拒绝将经济学贬低为一门技✉术或手艺;经济学家应当拒绝成为如面包师傅、水泥匠般的技术工人。因此,经济哲学坚持作为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经济学立场。所有懂得这一点的经济学家都应当认识到:

你能战斗,希望,甚至信仰,而不是以科学的方式信仰。○74

注 释:

○1钟国兴:《经济哲学的定位问题》,光明日报 0_gm/1998/04/19980403/GB/17651%5EGM5-0306.htm○3于文军:《经济哲学的学科归属(观点)》,人民日报,2000年3月9日第11版 zdxw/8/20000309/2000030988.html

○4这方面可以参见如: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以及韦森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纬度与道德基础》等。

○5马涛:《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93页。

○6[英]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周琪 译,选自《现代政治思想:关于领域、价值和趋向的问题》,[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 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版,第408页。

○7[美]利奥·斯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杨淮生 译,选自《现代政治思想:关于领域、价值和趋向的问题》,[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 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版,第59页。

○8参见伯林的关于"普遍方法"的论述,同注○6,第407页。

○9同注○7,第59页。

○10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85页。○12同注○7,第60页。

○13对一切事物的探求,"意味着寻求上帝、世界和人的知识"。参见,利奥·斯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杨淮生 译,选自《现代政治思想:关于领域、价值和趋向的问题》,[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 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版,第60页。

○14参见斯特劳斯关于"政治哲学"的定义,同上,第61页。○16同上,第26页。○18同注○15,第2页。○20同注○17,第5页。要指出的是,韦伯这句话在其文本中并不失其正确意义。但我们往往片面理解了这句话在适当条件下的正确涵义。○22同注○7,第63页。

○23[德]H·Rickert: System der Philosophie I, Tübingen, 转引自,韩水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汉译本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页。○25同注○23,第8页。

○26同注○7,第63页。

○27[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选自《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6页。

○28同注○19,第9页。

○29同注○7,第66页。

○30同注○27,第147页。

○31同注○17,第3-4页。

○32不得不承认,韦伯在解释"价值关联"时的相对主义倾向--尽管他自己否认这一点--使得他的理论容易遭人误解。

○33同注○17,第16页。

○34[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 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7页。

○35希腊神话,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是个强盗,开设黑店,拦劫过往旅客,店里有一张铁床。他把旅客身材高大的截短,身材矮小的拉长,以使他们的身材和铁床相等。

○36同注○17,第59页。○38同注○7,第71页。

○39同注○17,第60页。

○40尤其当经济学试图将这种分析方法蔓延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时--被有些学者斥为"经济学霸权主义",代表如,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等。

○41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Y=F,这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称为哈罗德中性;形式为Y=AF,则称此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

○42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替代效应理论。斯拉茨基替代指在价格发生变动,而消费者的购买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发生的变动;希克斯替代则指保持效用不变时需求的变动。○44同注○24,6.21,第95页。

○45希腊神话,弥诺陶洛斯(Minotaur),半人半牛怪物,被其父饲养在克里特的一座复杂迷宫里,每年要吃7个童男、7个童女。

○46同注○24,6.211,第95页。

○47[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G·E·M·安斯康、G·H·冯·赖特 编,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404,第63页。

○48同注○7,第66页。

○49[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四版),杨玉生、张凤林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页。

○50这一点从古希腊神话中人与神的争斗与和解中就可以看出来。

○51四大美德指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可以参见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相关论述。

○52参见《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 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4页注解○1。

○5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 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430E,第150页。

○54同上,433E,第155页。

○55值得注意的是,这可以认为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因为在苏格拉底那里,这种观念"所谓节制就是做我们自己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否定的。见柏拉图:《卡尔米德篇》,选自《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 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161B以下,第145页。

○56[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75页。

○57[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刘宇飞、王长青、蒋怀栋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3页。○59参见《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苗力田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页注解○1。○61同上,1098b~15以下,第17页。

○62[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 译,段德智 修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266页。

○63参见《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四卷。○65同注○60,1120a~5以下,第77页。

○66同注○60,1130b~30以下,第106页。

○67同注○49,第83页。

○68同注○49,第85页。

○69同注○57,第197页。○71同注○58,第14页。○73这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变迁"问题,暂时不作为本文讨论的范围。

○74同注○11,第107页。

参考文献:

1、马涛:《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现代政治思想:关于领域、价值和趋向的问题》,[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 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版。

3、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4、[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冯·赖特、海基·尼曼 编,许志强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 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版。

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8、[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 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0、[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G·E·M·安斯康、G·H·冯·赖特 编,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1

2、《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 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 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

1

4、[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

5、 [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刘宇飞、王长青、蒋怀栋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

7、《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苗力田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

8、[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 译,段德智 修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

9、[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 译,胡企林 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