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的开放性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毋庸置疑,古典诗歌凭借其独特的美学形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高耗低效的诗歌教学困境使其被有意或无意的边缘化,导致了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薄弱,解读停于表面,甚至时有误读。教者因为学生能力弱就“自以为”他们读不懂,越俎代庖,使得教学活动简单粗暴,让学生只能听讲。学生听着那些抽象的鉴赏内容却不能真正理解,多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诗歌学习氛围淡薄,课后基本没有诗歌学习活动。这种干瘪、被动的学习现状很难提升诗歌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基本呈现出缺失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在教育中融入生活,融入自己的体验,才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所以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语文教育的实际也告诉我们,语言知识只有在语言的实际训练和运用中才能实现它的功能,内化为一种能力。此外,如今的学生,已经不是那么的“安分”:他们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诉求,有表现个性的欲望,对灌输会有天然的“排斥”,所以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开放。基于体验的开放性诗歌教学策略的核心就是把体验的过程还给学生,打破“诗歌与生活”、“诗人与学生”封闭的状态,变“传输”为“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推己及人”,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获得自己的鉴赏体验。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顺利调动生活体验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成功创设的情境都是基于对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充分利用。过往的诗歌情境教学还是让学生去“看”诗人,为⌚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做”诗人,使其身临其境。我们模拟触发诗人情感的情境,把教学过程变为体验过程,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借助下面这个课例说明问题吧。
水调歌头 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学生看到辛弃疾,往往会思维定势,盲目认为本诗抒发的就是爱国之情,不愿去研读文本,对最后两句的“委婉”之情也就无法准确体会,在爱国之情的“帽子”下,把植杨柳认为是为国培养人才,很难理解其中的“落寞无奈、自我劝慰”之情。我便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叙说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学生发言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大意是“带湖东岸的树荫还不多,杨柳还需要我来栽一些”,第二类大意是“带湖东岸的树荫还不多,我就在这儿栽些杨柳吧”。我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提供的注释,把自己想成辛弃疾――“我”是一个具有强烈收复中原失地愿望的爱国诗人,此时只能闲居在带湖。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哪种表述更符合“我”的心态呢?有一些学生就能注意到第二种表述中的“吧”字,解读出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但是对于那种“自我劝慰”之情还是无法理解。此时我便进一步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体ร验。
我继续引导:高三了,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学生开玩笑说:睡觉!
我:但是能够吗?
生:不能。
我:为什么?
生:马上要高考了,还想考大学呢!
我:是的,想睡觉,但是不能。你们一定在心里想:为了考大学,还是要与“睡神”作斗争,认真听讲吧!这种想法有一种什么意味在里面?
生:自我安慰。
我:对!你把自己的想法与这首词对照来看,辛弃疾最想收复失地,驰骋沙场,却被削职,无可奈何,此时说要种杨柳,有一种什么意味?
生:自我劝慰。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将诗歌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类比出诗歌作品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我们开放诗歌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把自己读进去,还要丰富诗歌学习的活动。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动手作诗,从个体的古典诗歌创作体验中去理解、掌握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这种基于体验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诗歌,在创作中获得鉴赏诗歌的知识,获得阅读诗歌的乐趣。我们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把语文课的知识变成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可以让静态的语文知识变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动态语言能力。王学东老师指 ☺出:“过去的语文知识教学太多关注的是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陈述性的知识,并把语文知识从鲜活的材料中抽出,成为干瘪、抽象的死性知识,而ธ对于语文实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知识关注不够。因此,注重学用结合是语文知识教学的正途。”(王学东《还语文知识教学以应有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7期)
比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仅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学生必须在准确理解相关术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作答。在实际教学和阅卷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诗¢歌手法的判断不准确,常常是“碰运气”地乱贴“标签”,把知道的术语悉数搬上,让人哭笑不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步骤地分解知识点,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先让学生学习一种表现手法,让他们仿写一段文字,内容可以自定,但必须使用所学的这种表现手法。从最简单的修辞开始,逐渐向表现手法、炼字、结构章法递进,从单一手法的运用到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由简到难。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景”与现实比照,看看时代的发展使古典诗歌里美丽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以此作为素材写作随笔;激励学生改编诗歌,将现实内容编进古典诗歌里,进行“古诗新编”。我们认为,“读写相结合”,用写作来巩固阅读的效果,用阅读来提高写作的能力,打破两者之间隔绝的状态,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现状的有效策略。
“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这种立体式的开放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了相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提升了写作的水平,也“倒逼”教师去深入地阅读文本,设计出有效的学习体验活动。这些课改带来的“正能量”改善了古典诗歌教学的生态。
基于生活体验的诗歌教学策略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真正地实践着“以生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新课改理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课改,在经历了10年的狂飙突进后,正进入了反思、整理的阶段。我们认为课改应摆脱“形式崇拜”,应当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建构相对开放的注重学生体验的课堂,基于体验的开放性诗歌教学策略正是基于这点派生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