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师范教育与幼儿园“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但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总体较低,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就是指幼儿教师拥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它们对儿童及家庭以及影响儿童的社会系统施加影响,逐步成为专业人员,幼儿教师职业逐步走向成熟专业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地给幼儿教师予专业化的角色定位幼儿教师是对孩子一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专业人员。《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需要自然科学的、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纲要》充满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期望,给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师范教育将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战场,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决定了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的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前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挑战。
进入培养领域的学前师范生,可以称之为准幼儿教师,开始了为期三到五年的职前学习,真正拉开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帷幕。由于没有很好解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师范性问题,再加上师范生普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心理认同,师范毕业生的素质存在着许多缺陷:学力与学历不符,认知结构单一,岗位适应能力差,不能够自我超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能适应意味着现在就不合格,不能超越预示着明天将不合格,准教师培养质量的欠缺,使得教师专业化成长丧失了厚实的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学前师范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根基,相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其他阶段来说,这个阶段是目前唯一有较完备师范教育体系给予良好制度保障的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对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师范院校提出了新课题。
二、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同时幼儿教师专业化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问题。
首先,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定位存在偏差。当前幼儿园已发展为一种专业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其教育功能已从最初的养育看护逐渐发展到当前专业的保育教育。但在我国,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整体功能定位仍局限在看护孩子、教孩子唱歌跳舞认字等方面,这♡使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并造成了当前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职业生涯较短、待遇较低等弊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近年来幼儿教师普遍出现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明显,离职现象增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教师入职门槛进一步降低,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准教师缺乏专业提升的动力,进而出现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走低的趋势。
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大多数幼儿师范学校存在课程类型老化,不同课程类型课时安排不合理,课程结构失调,不能适合幼儿园的要求以及市场需求的状况,专业课程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脱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前接受的师范教育的方式,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学习经历、考核标准等,直接影响到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对教育的认识和施教行为,进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再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专业发展的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也不能依据幼儿教师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与设计,这必然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三、学前师范教育对准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策略
(一)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为一种专业教育,准幼儿教师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现专业化的先决条件。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把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并把它落在实处,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观,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引导学生为自己专业发展做一个自我规划,在学习中不断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现有的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局限有关。准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专业的特殊性,从生源的实际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需求出发来设置课程,认真听取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为学前教育专业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供重要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应凸显出专业方向课程对幼师学生的独特影响,因为这些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对幼师生的高尚人文素养的熏陶紧密结合,在幼师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现在的幼儿教育现实情况所需要。建设开放式的课程,增加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及时反映幼儿园改ศ革情况的课程,采取邀请有关专家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增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其专业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合格幼教人才。
(三)建构多渠道的专业实践学习,为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育活动的情景中实现的,师范院校应该努力改造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为在校的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和创设最佳的环境。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不仅包括在幼儿园的各类见习、实习和幼儿园各类活动设计等,还包括针对家庭、社区各类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亲子活动实践等。教育实践不仅仅是实习时才向学生提要求,而应该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就进入职业角色,通过每年每学期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见实践活动,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周带着课题深入幼儿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按方向选课,把专业化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密切结合,形成自觉地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教育技能和保育技能✌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