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树立ญ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ღ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ฌ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唐智彬,王键,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观[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1):68-70.
[4]田永力,赵其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12):104-106.
[5]刘晓敏.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
(7):20-23.
[6]何广文,谢至平.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评价体系刍议[J].中国培训,2005,
(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