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策略探索

时间:2025-01-13 05:22: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古诗词课堂的有效生成教学是指通过古诗词课堂的有效学习,学生应该在对古诗词的听、说、读、悟方面有所提高。

一、在产生问题中有效生成

问题从学生中产生,还要把问题还给学生。当堂解决问题是教学务实的具体表现,是对学生发展成长负责的体现,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刻意避开,要敏感地抓住那些有价值的、以语文素养为归依的生成性问题,作为一个来之不易的课堂资源,吸引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将一个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班同学共同思考的问题,将其引向纵深。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的背景导入,然后让学生熟读。我让学生思考:你从诗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侃侃而谈,他们说知道了当时战乱,秋风秋雨,天气恶劣,很凄凉;知道了“诗人贫困交加”;知道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常彻夜难眠;知道了诗人记挂着“天下✯寒士”,感受到了诗人“兼济天下”的胸怀。诗人高大而伟岸的身影矗立在师生面前。

学生正朝着我希望的答案一步一步深入下去。“可他也不该骂人家小孩是盗贼啊,不也挺没爱心吗?”一个学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全班同学都怔住了,但我观察到有些学生好像对这位同学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就让学生讨论。课堂很热烈,有学生说:“我认为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你看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大家高兴自己才高兴的诗人。”有学生说:“我不同意,他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娇儿’,骂别人的孩子是‘盗贼’,说明他后面的那种愿望是虚假的,他不是个真正有爱心的人。”有学生说:“几把茅草也不值得他如此大动肝火呀,还‘唇焦口燥’地呼喊,我想他肯定还追了好一会,呼天抢地的,没必要嘛!”

看到这种白热化状态,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更能延伸到杜甫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入,使课堂更有厚重感。要了解一个人,不能离开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光凭他的一首诗歌。不如趁机让学生真正走ฃ进杜甫,形成一个专题阅读,课后让学生写写有关杜甫的作文。

这是个典型的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有效生成,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课后令我们师生最快乐的恰恰是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我看到了个性化的、独立的学生!试想,如果我将教案进行到底,但也只是解决了我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到底是解决学生阅读时碰到的问题重要,还是让学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重要?答案肯定是前者。这样的教学犹如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有意外,有惊喜,师生都获得了创造的满足和发展。

二、从语言品味处有效生成

诗词语言是凝固的音乐,语言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吟咏成诵、富有节奏和音律感的诗词名篇。在教学这首词时,首先让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中秋之月,最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从诗词中所悟到的景和物。

学生有了熟读后的语言基础,很快就勾勒出与文本几近相符的图画:无垠的天空作背景,一轮孤独的圆月独悬高空,在人间,一张桌、一壶酒、一个孤独的人端着酒杯向孤独的中秋之月发出深沉而矛盾的询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大多数学生画完后,我让学生试着揣摩诗人的心情,然后带着诗人的心情去朗读。学生明白诗人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情绪很低落,应该用低沉的声音去朗读词。尤其在读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学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那种矛盾的心理,声音低沉而伤感,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读到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时,学生紧锁的眉头稍微松开了,能从学生的朗读声音中感知到学生已经进入词人的情感世界,并且能够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复杂而矛盾的主题。最后,我让学生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背景音乐里再次品读文本。朗读节奏、情感的投入以及对主题的理解,我没有进行任何的解说,学生都能准确把握。学生在抽象的文字里,在语言的品读中,找到了词人的情感和内心的真正依托。在品味语言中,学生获得了许多。

这首词的教学,我只是让学生在词人的语言而不是我的讲解语言中,获得对词人的全面认识,达到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在描绘诗境中有效生成

古诗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简短的字里行间留下许多的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谓描绘诗境,就是用美的语言扩充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去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苏轼曾评价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每一首诗或词不都是一幅幅画卷吗?画面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教学《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我在学生熟读的ล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品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潼关?学生根据诗句踊跃发言,在明确了是一个雄伟壮观的潼关、一个萧条的潼关之后,我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文本给我们展示了两个潼关,如果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给诗文配一些画面,你们觉得应该有哪些景物和画面出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补充,这堂课在描绘画面中达到了高潮,学生也很好地理解了主题。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此诗,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描绘出大致的图景,然后在这些景物前加上修饰语,如“藤”的修饰语“枯”,学生就想象到藤是枯萎了的样子,而不是郁郁葱葱的样子。完成以上两步,画面已经基本形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晚秋夕阳图跃然纸上,许多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想象后,对诗中之景、诗中之情有了新的生成。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的理解。

其实描绘法是依托于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有声有色的画面组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想象和联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

四、借他山之石有效生成

诗词不是孤零零存在的个别文学现象,它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知道,古代的诗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现在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大量的古诗词记忆和背诵真的很难,我一直在帮助学生寻找好的方法来学习和记忆古诗词。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我尝试着让学生联系电影,联系音乐,联系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学习古诗词。在这些东西的背后,都能寻找到诗词的影子。而在那些出现过的古诗词的事物里面,因为学生是主动接受,所以记忆得非常牢固。因为电视剧里张无忌曾经对赵敏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所以学生记得;因为项少龙看到雅夫人流露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绪,所以学生记得。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说出这样的诗句,往往会让学生联想到某部电影或者是电视剧里面的诗句,让情境再现,这样的记忆会终身难忘。

同样,在许多流行的歌曲中也有许多诗词的元素在跳动。如早些年的《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就是引用李白的诗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现代的歌曲,往往借用一些古诗词中的典故或者是内容,将它们展开或者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新版故事。比如琼瑶电视剧中很多歌词里面都常常出现唐诗宋词里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还有许多的歌曲直接把古诗词配乐和谱曲加以传唱,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把苏轼的《水调歌头》用流行歌曲形式加以演绎,让大家得到音乐的享受,同时还能够温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歌曲,也可以在备课时准备这方面的材料,举出相关的流行音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能加深对诗词的印象,也更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而长久的学习兴趣。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