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无限极性,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成为了大学生接受信息、传播信息、思想交流的新平台。如何利用新的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的难题。教育者应该坚定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建立健康的网络交流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理论教育和实践结合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价值观;教育主体
一、新媒体时代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基于网络延伸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它通过数字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将信息和服务及时地传达到电脑、手机等客户终端。人人网、MSN、QQ、微信、微博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它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新媒体的载体方便易得。人们不再仅仅通过电脑这一固定载ซ体获得第一手信息,只要有网络环境,一个手机、便携式平板电脑就可以知道最新消息,而且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毫无禁忌地交流。其次,新媒体更合适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无论是在公交或是地铁,还是排队、吃饭,随时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手机看新闻、发布信息。可见,新媒体的信息及时、更新迅速、内容简短的特点可以降低人们对阅读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再次,它满足了人们交流的需要。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需要面对面、只用文字图片或语音交流的便利平台,消除了陌生人之间对话交流时心理上的不适和拘束,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参与交流讨论。最后,新媒体带来的趣味性。新媒体中所运用的语言、标题,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甚至媒体平台的设计都极其具有趣味性,让人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迅速吸引人们参与进来。新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科学技术,更是一种广受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文化。
(二)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必然
青年期是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过渡的关键期。从心理发展水平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1]这意味着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定型过程中,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可塑性。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成长成才意识、强烈展示自我个性愿望,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但由于他们长期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心理不够成熟,意志力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的便捷化、及时化、趣味化、互动化等特点为众多青年大学生所追捧。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归属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定型的重要时期,新媒体盛行带来的效应势必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时代下,海量信息往往泥沙俱下,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为了追求效益而故意低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种潜意识行为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政治态度、价值观的选择和塑造。
二、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主体的应对
(一)加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改善教育者的教导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主体常常会有一种落伍、无奈的感觉,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网络媒体、新奇的网络流行文化,他们会有一种跟不上时代、被青年大学生赶超的失落感,甚至有个别老师会对自我的教育主导地位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高校思政教育者担负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双重重任。当前,教育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放眼全局、时刻保持清醒,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既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新媒体的发展,认清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看清新媒体的本质,同时要把握大局、抓住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大方向,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善于分析国内外形势,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坚定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教导方式的转变。“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在年龄、阅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的熏陶,往往使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处事待人的行为方式▼上带有一种时代特征。”[2]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掌握着最前沿的信息,他们已经不再简单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需要教育主体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首先,教育者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其次,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不再是唯一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居高临下、单方面说教和灌输的角色,而是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去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学会换位思考。
(二)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言传身教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教育者应该对自身责任保持高度的认识,相对于媒体时代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一言一行。
为人师表不仅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在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媒体的社会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言传身教在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大学生有一定的行为判断力,但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选择和判断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教育者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延伸到自己的言行、选择上,让学生从教育者平时的言行举止中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才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体道德素养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ッ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具有时代意义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3]在过分追求物质化、高效利益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认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课堂教学、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运用集体辅导、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色的接班人。
1.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精髓已经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本质的联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种文化元素交流、多种思维汇聚成为可能,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不断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继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教育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思想潮流的冲击以及西方腐朽价值观侵蚀下,一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崇洋媚外,轻视本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国诸多经典文化作品都向人们展示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教育是一种缓慢长期的、逐入式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长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大学生必将受其感染,用更高的ช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2.提高大学生自我分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大众传媒作为权势集团表达自我意识形态的工具,生产着凝聚社会的霸权代码,其背后的权利关系,极其复杂。”[4]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网络科技的便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力度不断加大,他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传播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在学生看来,在网络中得到的东西意味着前卫、潮流、时尚,他们对这种隐藏在网络信息、网络娱乐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不能完全辨别媒介信息是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价值选择迷惘。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拒绝盲目跟从,坚定自己的立场。
除了西方媒体的有意图文化扩张、价值观侵蚀外,网络媒体中还出现大量的低级趣味、负面庸俗的网络信息,带动了很多不良风气。大学生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一代,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里的审美是指对粗糙恶俗的、格调低下的信息、图片、视频等内容做到摈弃,传播积极的、带有正能量的信息,做具有优秀品德的继承者。
四、利用新媒介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
(一)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丰富了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从以往封闭式、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向了多渠道、多媒介的开放式教育。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有:QQ、人人网、微博以及近两年来迅速发展的微信,他们通过这些新媒体交朋友、讨论热点话题、传播消息,可以说,网络平台是思政教育者的第二教育阵地。教育者必须熟练掌握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操作技术,掌握大学生网络交流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网络诉求,使用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有自己的平台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专业知识、情感交流等诉求。构建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气氛活泼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公众效应,大力宣传具有影响力的公共人物和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学者、老师的具有正能量的消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育者要学会网络管理,发现和培养思想积极、立场坚定的学生,让他们时刻关注和管理平台的交流,用逐步渗透的方式延伸学习内容,保证网络交流平台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以重大网络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导向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加速了公共事件、网络事件的大范围传播效应,对教育者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契机。无论是社会热点事件还是国际政治事件,大学生都对此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和转发率,他们既是网络事件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共享者。在新媒体时代下,许多敏感度较高的热点事件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反响,媒体舆论和社会舆论对网络事件大肆炒作,势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产生多方面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提高突发舆情的处置能力,把握网络事件契机,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化被动为主动,转变传统对敏感问题的掩盖,积极回应、全面回复。将网络事件作为案例题材,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其背后的形成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最真实的看法,然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获取新知、端正态度、树立理念,再开展学习、参观、实践等活动,由浅入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张华.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评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