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的创造力,想方设法去实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目标。课程改革不是一堂课、几堂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改就能成功的,学生情况的差异将影响课改的成效,许多时候课改是不能立即见效的,但不能因为一时的无效而否定课改,否定课改的整体优势,要矢志不渝的贯彻ฃ课改的基本理念。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教具,学习抽象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能配以适当的学具演示则可“化抽象为具体”,而让学生自制学具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时,让学生用硬纸做成的圆锥、圆柱,有了模型,就可以直观地展示、比较等教学,从而顺利地将圆锥、圆柱有关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教具的准备,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教师在课前巧做布置,合理安排,便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好动的天性有了用武之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三、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增强对知识探究的勇气
四、课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学习过程归根到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也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需要。而参与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的诱发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心理效应,激发求知欲。
五、创设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ღ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感受收获的快乐。
六、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强化知识运用
1.课后阅读。阅读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如可以把知识点连贯成一条线,甚至是一张硕大的网络图;把所学的知识分类;也可以把平时缺乏训练的错题收集起来,对照课本进行反思,找到差距和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对知识之间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混淆之处进行类比,反思区别强化运用,对每个知识点弄清楚,学透彻。
2.让学生总结归纳已学过的单元知识结构。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若能教会学生读教材,找知识点使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对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便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说出自己对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关键的把握,发掘展示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高学习综合能力。及时巩固是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一些典型题、综合题、创新题训练,才能实现知识迁移应用,灵活处理数学知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自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
七、设立教师助手,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合作意识
教师工作是繁忙的,设立适当的教师助手,不但可适当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也能锻炼学生,增强所选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调查,我校有近一半的同学有问题不想或怕问老师,而直接喜欢问同学,对此,我在班上设立了“数学问题小组”,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其作用是收集班上同学学习数学的问题,为同学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老师✡检查课外作业,代替老师向同学讲解部分“难题”,有的问题由“问题组”攻破后向同学讲解,有的问题由“问题组”向老师请教后再向同学讲解,老师不定时的进行督促、检查、抽查,同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探讨氛围,有利于合作学习。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新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 ツ究的学习习惯,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会探究与创新,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他们能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