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4-12-26 15:39: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针对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践,提出了如何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ง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主,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因素

1.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在表面形式上,把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关注、解决。就拿“找规律”一课来说,老师发给每组同学一人一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美丽的并且有规律的图。他们领到白纸后,按自己的想法来画图案,同学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大多都是在独立完成任务,没有去跟同学讨论更谈不上合作了,这样小组合作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这样的学习结果代表的不是小组的整体水平,而是个人水平。

2.合作任务不明确,没有挑战性

就拿一年级的数学课程“30以内的数比大小”来说,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如下进行的:老师在教这一课的前一天给小组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你知道20和10谁大谁小吗?把你的方法告诉我。”观察他们的合作学习的过程可知: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来研究,将自己研究的结论都写下来。合作学习研究这样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会失去兴趣。

三、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和同学要互动起来,让合作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要确定目标,让小组学习的良好习惯得以养成。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组内交流时,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免得学生走弯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做,学生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交流就是让各个小组的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或是本小组的意见,或是征求其他小组同学的意见,小组之间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和帮助;而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来说就是要针对各小组的合作情况、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进行简单的评价,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或同学给予鼓励,作出鼓励性评价。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操作活动体现的主要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这样的学习不仅使集体智慧得到了体现,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就得到了培养,这就使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得以养成。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一课时,老师的教学课程是这样来安排的:在授课之前要求每个同学,不管是直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课上,让学生对自己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操作:“看看你手里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能组成一个什么图形?你组成的这个新的图形与组成之前的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存在?”再让学生将自己操作时的发现拿到小组中来交流,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概括出来,以此为基础,再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你们能把手中的其中一个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你们拼成的新图形跟拼之前的三角形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他们把三角形拼成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计算面积的公式来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及验证。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ฅ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它为ฃ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励学生投入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究中去,对促进学生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彭新萍.合作学习给我的“遗憾”[J].湖南教育,200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