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
摘要:“全民摄影”是自媒体时代的产物,具有摄影主体的全民化、摄影条件的现代化、影像传播的自主化、审美趣味的潮流化等基本特征。“全民摄影”体现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如何提高大众摄影的艺术素养?如何恪守摄影活动的伦理道德?怎样引导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怎样培养大众摄影的社会责任?怎样提高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引领“全民摄影”走上健康轨道,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摄影创作与影像传播;提高艺术教育的社会化比例,增强大众摄影者的专业修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引导“全民摄影”活动良性发展;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褒奖优秀摄影作品,开展健康的摄影活动,培养更多的优秀摄影家。
关键词:自媒体;全民摄影;网络;艺术;社会控制
自媒体,也叫“个人媒体”,是指普通民众可以随意发布信息的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征。自媒体为公民生活带来很大变化,他们借助网络自主采集、发布信息。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将文化艺术推向了大众民间。以摄影为例,由于自媒体发布照片方便快捷,大家写一点文字、拍几张照片,都会放到网上去“晒一晒”,加上照相机的普及,手机摄影功能的开发,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摄影兴趣,中国出现了“全民摄影”现象。
“全民摄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很大。百姓用镜头曝光腐败,有助于推进国家的廉政进程;记录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能展现中华文化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摄影图片为网络带来海量的社会信息,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与速度;把摄影还给基层平民,表明艺术创作不再高不可攀;摄影生活让百姓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人人都能用照片为自己编一本生动的影像传记。这印证了美国摄影家艾伦・金斯堡的观点:“诗能够用语言将梦转化成影像,用语言将梦转化成照片;摄影则可以将日常空间与平凡的窗户拍摄下来,同时又能够就这扇窗写成诗句。”①但是,“全民摄影”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重视。基于此,笔者考察“全民摄影”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方法,希望“全民摄影”走上正确、健康、有序的轨道。
一、自媒体时代的“全民摄影”特征
“全民摄影”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摄影被视为是高雅奢侈的艺术活动,如今高雅艺术走向民间和大众,百姓照样可以当拍客;摄影器材花样繁多,大家都能买得起照相机;过去学习摄影求知无门,如今上网一查便可掌握摄影技巧。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全民摄影”是大势所趋,当拍客也就成了大众追求的生活情趣与消费潮流,其表现形态如下。
1.摄影主体的全民化
2.摄影条件的现代化
3.影像传播的自主化
过去从事摄影创作,在媒体发表一张照片相当困难,如今则不同。一是当前中国许多报刊都开辟有摄影专版或栏目,比如《闽西日报》的“大众影苑”、《福建日报》的“摄影纵横”、《都市快报》的“快拍快拍”、《深圳晚报》的“周末视觉”、《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周刊”、《苏州日报》的“拍客”等。普通人发表摄影作品不再困难。二是网络媒体的摄影网站也多,想方设法吸引网友发表作品。三是人们可以创办自己的“网络空间”和“摄影博客”,打造个人的图片媒体。如今不少摄影爱好者已借助网络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成为摄影名人、摄影达人。四是手机的信息传播功能日趋强大,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技术,使手机的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成为不折不扣的主流媒体”③,在人人都有手机的今天,随手拍摄、发布照片易如反掌♫。
4.审美趣味的潮流化
在摄影普及的时代,相近的摄影方式和海量的摄影作品对受众产生影响,就会形成一种生活风尚和审美潮流。如手机摄影最流行的模式便是:所见必拍(不管拍出的照片好不好看,将艺术创作当成了充饥点心,造成网络媒体的视觉污染)、高兴就拍(不选择环境,不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上菜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照)、你拍我也拍(网上流行什么照片,不加选择的去模仿学习,总不想落在“潮流”后面,如女生自拍瘦脸照等)。
二、“全民摄影”带来的问题与思考
“全民摄影”真实地展示了人们多姿多彩的学习、工作、生活实情,既丰富了社会信息的内容,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而无处不在的拍摄能够反映社会现象,传达民情民意,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廉政与进步。但是,“全民摄影”也带来了副作用:一是增加了隐私权保护的难度,偷拍恶搞引起的社会纠纷不断;二是摄影画面的造假现象频频出现,有时连摄影获奖作品都会造假④;三是平庸猎奇现象比较严重,难觅真正符合艺术要求的精品;四是摄影的整体水平在滑坡,网络水军的滥片帖子太多,摄影跟风的潮流化倾向比较严重,对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摄影目的产生负面影响。可见,必须正视由“全民摄影”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思索的社会问题、艺术问题和教育问题。
1.大众摄影的艺术素养有待提高
有了相机不会拍照,这种现象如今在中国比较普遍,人们的艺术素养需要提高。绘画与摄影同源,都属于视觉艺术,如今大家连摄影画面都不会判断和选择,可见艺术教育的普及已十分必要。但如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知识教育中,艺术普及的课程很少。比如大学生用手机摄影已经普遍,但在大学课程中,很难找到类似《大众摄影》或《大学摄影》这样的课程。专业的教育机构,更少有开放办学、面向社会、普及摄影知识的教育活动。 2.摄影活动的伦理道德需要坚守
摄影创作通常是由摄影主体(摄影者)和摄影客体(被拍摄对象)共同来完成,因此拍什么和怎么拍,并不全由摄影者自己说了算,必须得到被拍摄对象的认可,它的前提是不能伤害和影响被拍摄对象隐私与形象。在人人都可以自由摄影的时代,“自由当然包含隐私权: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自由也大打折扣”⑤。除了触犯个人隐私,摄影造假现象也比比皆是。2007年陕西省林业厅公布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曾引起社会轰动,后经鉴定和专家确认,是一张用数码技术合成的假老虎照片。⑥这说明社会道德底线出现问题,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强化伦理教育。但如今很少有人普及艺术创作中的伦理道德知识。
3.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需要引导
摄影作品的整体质量与风格,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甚至社会风尚。何立明在《咔嚓的力量》中指出:“我渐渐地意识到,自己所读到的图以及这些图片被转变成影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被宏大景观绞杀亲历影像的存储记忆的过程,是一个扭曲自身视觉视线的被改造的过程。当此之时,我终于从《咔嚓》(民间影像杂志)的影像中读到了一种扭转误读、批判媚俗的摄影的力量。”⑦可见,摄影创作就是要做到“扭转误读、批判媚俗”。但如今在网络上,雷同、平庸、媚俗、无聊、色情、暴力、血腥、丑恶的摄影镜头较多,它必然会对人们心理产生副作用。这些摄影作品,既能影响媒体形象和社会环境,也容易异化大众的审美趣味,甚至消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原则和标准。因此,摄影者需要具备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它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审美教育。
4.大众摄影的社会责任需要唤起
1991年,摄影者解海龙拍出的反映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照片《大眼睛》,成为催生中国“希望工程”慈善事业的重要因素。可见,摄影既有审美和娱乐功能,也有认识和教育功能。“摄影家是什么?摄影家不是一种待遇,一种荣衔,而是一种责任。摄影家意味着稳定的创作实力创作潜能,意味着丰厚的生活艺术积累和成果。不能在摄影艺术发展的某个阶段留有痕迹,对摄影艺术的历史进程产生某些影响,不能算是真正的摄影家。”⑧因此,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应当有思想、有分量,作为社会信息的形象载体,人们通过它既能认识生活与环境,它也应对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动机产生正面影响。而那些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摄影作品,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全民摄影”时代,类似《大眼睛》这样有思想并能影响社会、唤醒爱心的摄影力作,实在是少之又少,应当引起警惕。
5.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需要提升
“全民摄影”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摄影者的整体素养需要提高,它折射着国民艺术教育的水平。摄影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技术,摄影图书多半都在诠释照相机的使用和摄影的构图技巧。实际上,摄影是一门深厚和复杂的综合学科。单从功能看,就可分为新闻摄影、文化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应用摄影五大类。不同的摄影有其不同的功能,它们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结构画面的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别。即使用相同的技巧与构图来创作,效果如何也都与摄影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深度、艺术修养、人生经历、情绪个性、创作经验等,有着密切关系,绝非拥有相机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所以对摄影者进行知识教育,必须兼顾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如今许多摄影教材,只讲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画面内容的结构元素、画面形象的造型元素等技术元素,却忽视了内容决定形式、生活决定画面这一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在“全民摄影”时代,如何提高专业的摄影教育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三、“全民摄影”的社会控制
“全民摄影”体现了社会进步,无疑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全民摄影”带来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相应和必要的司法规范与社会控制。所谓司法规范☃,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自媒体上任意发表不健康或对社会有害的摄影作品,对已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应依法处理,以免重复出现这类现象。所谓社会控制,就是在司法规范之外,通过社会影响或教育手段,端正摄影者的创作态度,提高摄影者的业务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把摄影者引导到一个健康而专业的创作轨道上来。
1.建立健全规范摄影作品发表、传播的法规,使摄影创作与摄影传播活动有益于社会良性发展
摄影作品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生动形象的信息载体,一经发表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在网上发表一张照片,可能会✈打倒一名贪官,也可能让被曝光隐私的无辜者名誉扫地;可能因其内容的大美让一个孩子爱上艺术,也可能因其内容的丑陋让人痛恨社会、怀疑人生。可见,摄影作品的精神导向作用不容小觑,这也是对其司法规范的重要依据。研究者认为,“自媒体的规制,应该是在保障宪法权利的框架下,对个别随意抄袭、胡乱恶搞、诽谤中伤、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上的追究”⑨。当然,司法规范的标准是有尺度的,用法过度可能将艺术作品当成不良甚至淫秽摄影来限制。因此,也需要管理者和执法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否则就会滥用法律,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2.提高艺术教育的社会化比例,增强公民摄影者的专业艺术修养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要拍出好镜头非一日之功,摄影者需要系统学习摄影知识。即使是业余爱好者,也需要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即通过大量的摄影实践和作品阅读,从中悟出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并自觉用其指导自己的摄影创作。提升全民摄影的最好办法,是社会化的专业教育,即利用业余大学、职业学校、老年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机构,向公民传授摄影知识与创作经验。自媒体也是一所便于学习的“摄影大学”,新闻网站和摄影网站设置的“摄影教育”频道,或BBS“摄影论坛”平台,可传授摄影知识、交流摄影经验。另外,有经验的摄影师和资深摄影者建立的摄影博客,里面摄影作品质量较高,也契合了当下的摄影现象和摄影潮流,对摄影爱好者具有实践影响和指导作用。当然,摄影的社会化教育,不应该忽略艺术创作的责任教育,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艺术青年(以大学生为主)。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正在不断受到剥离和‘沙化’,原本郁郁葱葱的人文绿洲大有变成荒漠的危险”⑩。所以,这里所说的责任,不仅仅指艺术责任,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摄影创作只有契合社会文明,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3.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摄影活动,将“全民摄影”引向健康的艺术创作中来
“全民摄影”的主体结构庞杂、层次不一,只有一定的艺术氛围,才能形成向心力。其一,多举办摄影讲座。让学者、摄影家借此普及摄影文化,也让摄影爱好者有一个相互交流体会的平台,活跃创作气氛,以此补充书本上、网络上缺少的知识。其二,多举办摄影展览。人们更偏向于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如果到处都能看到摄影专栏、摄影墙报、摄影宣传画、摄影海报、摄影装饰画,就能够感染和影响那些学习摄影的人,让优秀摄影作品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与学习目标。其三,多组织群众进行摄影采风。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风景如画,民族众多,风情各异,都是摄影创作的珍贵资源。让摄影者深入不同生活,捕捉精彩画面,既能扩大艺术视野,也能拓展创作境界。其四,多举行各类摄影比赛活动,村镇、社区、街道、企业等都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摄影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优秀作品,树立学习榜样。一旦社会机构或新闻媒体能够频频关注、评价、展示、传播优秀摄影作品,便可激励更多摄影人奋起直追、比学赶超,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
4.健全优秀摄影作品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打造艺术精品和品牌影人,支持艺术创研活动
当“全民摄影”走向深化,就会不断涌现摄影达人和艺术家,也会不断组织有影响的摄影活动。它们都需要社会力量关注与支持。中共平遥县委、县人民政府资助举办的“中国女摄影家看平遥”摄影作品展暨摄影采风活动,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资助开展的“古建筑摄影”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说“全民摄影”只是百姓文艺生活的一个载体,那么有影响的品牌摄影活动便是专业打造摄影大师、使中国摄影艺术走向世界的桥梁。它能够潜移默化引导“全民摄影”的艺术发展方向,使之从自娱自乐走向真正的♋艺术化。目前在中国,摄影大赛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能像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和哈苏国际摄影奖那样具有国际公认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因此特别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支持和推动中国摄影事业快速发展。
总之,“全民摄影”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高度,也折射出大众精神的某些特点,更能从一个侧面观照出中国艺术的生态。所以,“全民摄影”需要全社会多关注、多呵护、多培育、多匡正,只有这样,它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