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排的繁体字

时间:2025-01-13 06:57:0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这天是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在读屈原:一是独玉俏色圆雕的屈原立像,一是有关屈原的书。书都是已故父亲王文礼留下บ来的。作为小镇里小有名气☯的中学语文老师,年青时他曾把《诗经》背得烂熟。但屈原能不能背下来,我不知道。但在195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怀沙อ注释的《屈原集》里,我看到了☪父亲用红、蓝钢笔水标注的各种符号。比如父亲在扉页上标示“53、8、18”及“ ” 等字符,说明了购书时间和地点。这是一本竖排的繁体字的书。我知道,父亲从年轻时就要写一本书,肯定不是小说、散文、诗歌一类的。但他一生大半都在“反右”“文革” 之中惶惶不安度过,家里的书买了又烧、烧了又买,何况写书?晚年生活安稳起来,只有《屈原集》这样他所珍爱的几本书还陪伴着他。这时他开始写诗了,把简体字横排成一行一行。

屈原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这尊圆雕,仅仅从额头的沟壑、高悬的颧骨、消瘦的脸庞上就能看出岁月的沧桑;而粗大的八字眉、肥大的耳垂(有点佛相)、深陷而微闭的眼睛却显示出淡定从容,也似在思考;微张的嘴,似还在诉说着什么。我想把这尊玉雕命名为“九歌”或者“天问”,还想把这尊雕像看成是农历五月初五的那天早上的一个生命的瞬间:这时的屈原,在一夜未眠之后,面对着困扰了他一生的有关大宇宙和小宇宙的诘问,面对着存在的诘问,似乎清醒无比,满怀喜悦,走向了汩罗江。这件玉雕,是河南省玉雕大师陈朋旭设计的作品。我喜欢这件作品是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独玉的质地,将整块玉料粗犷地琢磨或大体积的山子形状,且这山子,天然的薄薄一层的“熟透水白”;而重点突出大体积山子所烘托出的黑色头部,使黑色的墨玉和白色的透水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这尊雕像出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玉文化的出现,早于汉字,因此就是现在,玉雕行业的因袭守旧也显得比别的地方更彻底。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社会思潮,在玉雕那里很难形成规模与时尚。相反,“马上封侯”“刘海戏金蟾” “福禄寿”等等传统造型、纹饰比比皆是。把伟大的屈原作为玉雕题材,至少在我看来是第一次。这是一件向大师表达敬意的艺术作品,这大师,中国人,历朝历代的,无人不知晓。我曾建议一个玉雕师,雕一些现代知名人物,比如鲁迅,可我至今尚未见到。

屈原无疑是中国文化顶尖人物,是诗人,更是哲学家。他的一生,是在思考与诘问里度过。也许是思考与诘问才让他的生存充满了艰涩;同样,如果没有了思考与诘问,他真的就不会是我们今天所景仰的大师了。查清代王夫之撰《楚辞通释》里,有这样的句子: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而死。”想想屈原的著述,觉得他爱兰爱草,追求的是“内美”与“修能”,是不是有着人性的洁癖。在重读屈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屈原不是诗人,是一个在焦虑不安的一生中始终在诘问生存的哲学大师,而这样的生存,直逼“内美”与“修能”。屈原的哲学行为有点像福柯,身体力行着,在努力地探询着人的生存的种种可能。

父亲留下的这几本۵有关屈原的书,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怀沙注释的《屈原集》以及郭沫若撰写的《屈原赋今译》,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出版的,那时我还未出生;都是繁体字的竖排本。这些纸张已经发黄的图书,再经若干年,也许氧化为尘埃,连同那竖排的繁体字,成为世人的无法回忆;连同那阅读竖排繁体字时所带来的古韵清香,带来的古意博大,都一同成为过去,成为后人永远不会体悟到的愉悦。

唯这尊屈原圆雕,也许还像路标一样,提醒着行色匆匆的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以后的后现代性:在从前,在很远很远的从前,就有一个人,在思想着这一切。

即当时的辽宁省复县瓦房店镇。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